首页>新闻动态>爱哲数学老师获奖论文 | 聚焦数学建模过程:《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爱哲数学老师获奖论文 | 聚焦数学建模过程:《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

在由北京数学会中学委员会主办的“第11届中小学数学教师论坛”上,爱哲数学老师赵博士的“聚焦数学建模过程:《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获得了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教学设计)。


人教六年级下综合与实践活动“自行车中的数学”是一个数学建模问题,旨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升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课例中,赵博士对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再设计,引导学生探究真实情境中自行车的速度。学生利用资料深入理解自行车的传动原理,从而选择数学建模的关键变量,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最终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自行车的速度。学生在探究这一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更加复杂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得到的结论与现实生活联系也更加密切。


本教学设计涉及简单机械、能量转换的知识,可能进一步延伸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部分。

 

1

教学背景分析

01

教学内容与分析

“自行车中的数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本课内容位于“比例”单元的末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下册》)。

本课由两个探究性活动组成,探究的问题分别是:

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

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速度。

在前一个问题中,学生基于自行车传动结构的原理,探究前后齿轮齿轮齿数和转数之间的反比例关系,结合车轮直径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等式),计算自行车蹬一圈车轮前进的距离。

在后一个问题中,学生可以应用之前建立的数学模型,探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速度,并比较在不同齿比下自行车蹬一圈前进的距离。

 

01

同题材常见教学思路综述

作为探究性活动,本课的结构一般包含以下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直接提出探究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

课堂交流、方案比较:学生一般会提出直接测量的方案,教师通过一定的引导,指出直接测量的不足,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观察自行车结构、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得到“前齿轮转一个齿,后齿轮也转一个齿”这一关键的等量关系;随后在前齿轮转数和脚蹬圈数之间建立联系,在后齿轮转数和车轮转数之间建立联系。

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对上面的关键等量关系进一步细化,最后得到以下关系式:

爱哲教育

应用并检验模型:提出第二个问题“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速度”及衍生问题“何时蹬一圈前进最远”,学生应用之前的模型解决问题并汇报结果。

课堂练习:学生解决“已知车轮直径、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求蹬一圈前进多远”类型的应用题。

课堂小结。

 

01

我的思考(含学生分析)

本课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去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根据《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在本课时中,数学问题是“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得到结论:

爱哲教育

 

最后,运用结论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从数学建模的视角来看,本课常见教学设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问题本身稍显生硬,不够自然。人们在讨论自行车的性能时,往往会问:这车能骑多快?而很少会问:这车蹬一圈能走多远?自行车的速度是一个有用且常用的指标,但 “蹬一圈能走多远”这个指标很不常用,作为探究的问题,显得过于琐碎、牵强,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低估了建模的过程复杂性,或者为了补偿这点而人为简化了建模的过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建立数学模型的时候,一个关键问题是:哪些量与这个问题相关?或者说,应该选择哪些变量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真实问题时,选择变量可能比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困难。

 


在本问题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发现影响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变量)是前后齿轮的齿数和车轮直径/周长,解决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然而要发现这一点,需要学生对自行车的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有清晰的认知;而实际上,学生对此认识较为模糊,因此解决问题有困难。为了补偿这一点,教师和教材会直接引导学生去关注自行车的齿轮和齿数(如下图),相当于给出相关的变量,学生只需要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么做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是降低复杂性也就意味着破坏了数学建模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本课的目的是要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那么保留过程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似乎更为必要。

爱哲教育

根据以上问题和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设计与常规教学思路相比,有以下主要改动:

 

第一, 将本课的探究问题由“蹬一圈自行车能骑多远”,改为“Z老师(本人)骑自行车能骑多快”。作者本人恰好常骑自行车,学生也常看到我骑车来校,因此这个问题对他们更切身相关、也更自然。

 


第二, 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认识自行车的机械结构,从而深入分析问题。为此,使用系列图片,简要引导学生回顾自行车的结构发展的历史。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视线聚焦到现代自行车的齿轮/链条传动结构上,注意到齿轮/链条传动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脚蹬一圈,车轮前进多于一圈”,从而更加主动地去探究 “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地选择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变量(轮径、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完成建模的最关键步骤。

 


第三, 可以看到,比起“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要解决“自行车能骑多快”的问题需要增加一个已知量,那就是蹬车的频率。获得这个数据有三种可能的方法:实际测量;查阅文献;教师直接给出假设。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数学建模中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爱哲教育

 

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01

教学目标

 

体验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培养模型意识。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 

 

02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合适的变量,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03

教学难点

 

选择对于解决问题关键的变量。

爱哲教育

 

3
教学过程

 

01

教学过程流程图(或问题框架)

爱哲教育

02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包括分析问题&选择变量、分析子问题、选择变量、建立模型、建立假设、模型求解、模型展示、课堂小结等环节。此部分略去,如需详细教学活动流程,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咨询。

 


03

板书设计

爱哲教育

4

教学反思(或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根据教学的情况,本教学设计可能在以下两处可以再做优化:

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建立模型这一部分总体较为线性,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结论。因为前期支撑已经较多,本部分可以考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学环节也可以相对简洁。

评估:本组课时的评估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例如制作手抄报)再次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结论和方法,归纳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探究的方法,深化对数学建模基本过程的理解,交流各自的收获。

此外,我们认为这一教学设计具有进一步拓展,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部分的潜力。

首先,课堂学习的过程已经涉及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其次,当我们讨论可以变化齿比从而改变自行车的速度时,可以自然地带来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变速自行车的齿比?高齿比和低齿比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分别适应什么情况?改变齿比,自行车的速度可以无限提升吗?为什么不能?

这些问题涉及到力、做功、能量之间的关系和转化,是科学研究的范畴,同时与本课的关系自然且紧密。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可以成为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爱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