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分到5*:广州中黄港澳子弟学校一位“半摆烂”女孩的港科大商科逆袭之路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在盛夏之际,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录取通知如期而至。当Rebecca在邮件中看到自己的名字时,这个自称“半摆烂半努力”的女孩,终于爲一年前自己的选择写下圆满註脚——她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最佳5科27分的成绩,成功叩开通往维港彼岸的大门。
PART 1
内驱力生 长的土壤
“刚转学过来时,我的英文和化学只能考到合格线3分。”Rebecca坦言。这个在公立学校曾以英语见长的学生,面对DSE课程一度陷入毫无头绪的挫败中。转机发生在进入明德班后——这个专爲衝击顶尖港校而设的衝刺班,成了她蜕变的起点。
“一开始,我总有一种无头乱窜的无方向感,不知道力往哪使。”但在了解了她个人的兴趣发展以及职业规划后,升学老师给她指出了一个明确的路,“是来自学友社的升学顾问曹老师,我们聊了很多,他也给了很多建议,最后我确定下来自己的目标。”作为港校的炙手可热的王牌专业,金融与经济一直是诸多学子孜孜以求的热门转专业,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长期处于“半摆烂、半努力”的状态,面对新的环境,Rebecca充满压力和危机感。“这裡的同学基础都不差,但都在很自觉地‘卷’。”在这种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Rebecca也变得越来越自律,越来越自觉,“看着比你优秀的同学更拼命、更努力,那种氛围让你根本不敢躺平。”
在明德班,每一位学子都有量身打造的课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的定制课表,会有大班课和小班课,我的英语和化学比较差,所以重点攻关的也是这两个科目。”让Rebecca比较惊讶的是,在课表制定前,老师们会特别征求她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他们会很耐心地问我有什么需求,然后根据我的意见调整课表,这在我以前都是难以想象的。”在高关註度的教学模式下,Rebecca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看到,被关注。“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在这裡,每一位学生的意见都会被关注到。”
PART 2
双科逆袭
“刚转DSE的时候,我很不适应英文,特别是口语。”
为了解决口语难题,Rebecca开始频繁找英文老师练习,平时一有空就逮住学校的其他外教聊天,除此之外她还特别喜欢上YouTube看英文视频。
“老师会纠正我的表达方式、发音,我自己也会训练听力,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之后,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裡,我的口语和听力都有了非常显着的提升,慢慢的,我甚至可以完全做到外语视频盲听。”以至于到后来,问到对Rebecca的评价,老师和同学的第一反应都是“她英语口语超好”。而在最后的DSE考试中,她的speaking也直接拿到了5分的成绩。
除了定製化的课表,明德班採取香港内地双师模式,部分课程由香港名师授课,来自香港的化学教师的线上课堂,成爲Rebecca化学学习的一大助力,儘管隔着屏幕,老师对考点的精準把控还是能让她迅速找到方向。“Marcia老师的经验非常丰富也很负责很有耐心,她比内地教师更加了解DSE评卷的模式,会给我很多练习,也给我分享了很多做题技巧,每週叁节加训课,她连我之前算错的题都记得。”
除此之外,化学需要背诵记忆的地方很多,只能花费时间多记多背,在长期的背诵和练习下,她的化学成绩从最开始的3分,变成DSE成绩单上的5分。
在紧张的学习中,她也会时常焦虑,“有时候会去办公室找老师聊天,老师都很nice,像朋友一样鼓励我,支持我,真的很感谢我亲爱的老师们。”
PART 3
比分数更重要的蜕变
当被问及明德班的意义,Rebecca用“包容与尊重”概括。在学校,她所有的意见都能被看见,被尊重。于她而言。明德班像是一个温暖的家,默默在身后提供支持。最令她难忘的是备考期间每月一次的惊喜生日会——班裡会为同月份生日的同学準备生日惊喜,在那一天,她收到了很多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祝福,在备考DSE的高压下,这份温暖成爲弥足珍贵的美好记忆,而更深刻的转变则发生在那一天天看得见的努力裡。
“在这一年裡,我最大的变化除了变得更独立以外,还收穫了很多深厚的同学和师生友谊。”这种独立精神贯穿她的备考全程,如定期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老师沟通增加自习课时间等等,“有时候比起听课,我自学效率会更高,这样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我。”
如今以助教身份重返校园的Rebecca,正在将她的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们。“我始终认为内驱力是学习路上最大的马达,一个人无论置身于何种学习环境,最终都要靠自己,只有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吸收知识,主动问老师问题,你才有真正长足的进步,而这一切,是被动式学习无法达到的。”
就像想要达到目标必须要主动跨过木桶效应的束缚,人生总要勇于直面最痛的短板。这个曾自认“半摆烂”的女孩,最终在中黄明德班找到奔跑的节奏。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