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林巴的琴槌第一次在诺美的音乐教室落下,一段关于自我、音乐与成长的交响诗篇已经悄然酝酿。2025届申请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录取信让这段交响诗篇迎来了辉煌的乐章。本期,我们邀请到音乐方向优秀毕业生Victor Fang与我们分享他的音乐申请之路。
Victor是一位目标明确、积极进取的优秀学生,善于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于校外实践。他对音乐理论与创作充满热忱,不仅在校内选修了音乐理论与作曲课程,还通过伯克利音乐学院在线平台系统学习了音乐理论、和声学及管弦乐编曲等大学课程,并成功取得音乐理论与电影配乐两项专业认证。在学术研究方面,Victor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钻研精神,其关于音乐理论与博物馆学的论文曾入选国际学术会议。尤为难得的是,他创新性地将电影音乐理论应用于博物馆展览设计,通过音乐强化观展者的情感共鸣,这一跨学科实践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年轻的作曲者,Victor已创作了大量涵盖古典、流行及影视音乐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作品获得过多个国际奖项。他在音乐方面有旺盛的创作热情和专注执着的态度,持续创作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潜质。
01
自我与音乐的交响
在一所上海知名的体制内初中就读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更适合自己。高中选择跳出体制内的决定其实源于对我接受到的教育的思考。我感到在体制内的自己像是不断被加工以便在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零件”。来到诺美后,我立即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教育氛围。
刚来到诺美时,我的兴趣其实更偏向摄影。是Nikita老师敏锐地发现了我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潜力。记得他第一次听到我随手写的马林巴小曲时,没有直接评价好坏,而是问我:"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个旋律发展成完整的作品?"在他的引导下,我开始了作曲的尝试。最初创作交响乐时毫无经验,常常陷入困境,但Nikita老师从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让我真正建立了独立创作的能力。这也直接奠定了我之后的发展方向。
02
音乐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协奏
在Nikita老师的指导下,我的音乐实践很快超越了校园的范畴。除了在学校组建乐队和参加每次校园音乐会之外,为复旦中学校歌重新配器的项目让我体验专业音乐制作的全流程;为南京水游城创作背景音乐时,我学会了如何用音符营造商业空间的情感氛围;而指导并带领"太阳花"公益乐队演出的经历,则让我认识到音乐服务社会的力量。这些多元的实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活动背景,更塑造了我对音乐价值的理解。
在申请季来临前,我已经积累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在学校提供的后高中课程中,我提前修完伯克利音乐学院27个学分并保持接近4.0的GPA,完成6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分且GPA获得满分。但我认为真正让我的申请脱颖而出的,应该是将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我提交的作品集包含十几首原创配乐作品,涵盖电影、游戏等不同媒介,展示了我能够根据不同情感、不同画面配乐的能力,并且在配乐的思路上我也进行了创新,我没有局限在好莱坞的传统思路,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例如如果画面中涉及一些民族特征,我会加入一些民族乐器。为了展示我也有后期的音乐制作能力,我也精心制作了很多人不太重视的母带。另外,我曾经三次参加国际范围的音乐学术研讨会,和来自哈佛、剑桥等名校的教授共同探讨音乐相关研究,并在会上作学术演讲,其中第三次的学术研究在Nikita的指导下经多次修改已经被学术期刊收录,下个月即将发表。
03
真实与成长的共鸣
诺美老师在申请过程中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指导。从文书构思阶段帮助我梳理核心故事线,到建议我在文书中突出"音乐服务社会"的理念;从指导我如何用Finale等专业软件完善乐谱呈现,到面试前提醒我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回顾整个申请历程,我最大的感悟是一定要保持对学习的主导权,我的每一篇文书都经过反复修改,但核心内容始终源于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思考,这样无论是文书还是面试,都能有底气也很从容地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在选择音乐竞赛和活动时,更要擦亮眼睛。有些标榜"国际"却由国内机构主办的音乐比赛,往往对申请帮助有限。真正有价值的是能够锻炼实际能力的项目,哪怕规模不大。
如今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我感激诺美给予我的成长空间。在这里,我遇到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人生的引路人;获得的不仅是升学机会,更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对于正在追梦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说: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机会谱写独一无二的人生乐章。
站在通往约翰霍普金斯的新起点回望,那些熬夜创作的夜晚、在学术研讨会紧张发言的时刻、在公益演出中收获的感动笑容,都化作生命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愿Victor在世界顶尖音乐殿堂继续谱写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期待未来在国际舞台上,听到Victor同学用音符讲述更多打动人心的故事。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