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京领诺奖创新论坛暨全球国际学校颁奖典礼于3月29日在国家会议中心盛大举行。光谷康桥韩慧校长带领师生一行受邀出席。
论坛当天,诺奖学者、全球院士、藤校牛剑终身正教授等国际领先学者,来自美、英、新加坡和中国著名国际学校领导者,共同探讨国际教育的创新升级与发展方向。
论坛活动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分别与10名中国国际学校学生就学术、教育、创新等前沿领域交流。来自光谷康桥的三位学生代表与诺奖得主展开精彩问答,收获良多。
世界顶尖科学家对话「未来科学家」,正是以科学精神引领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升级,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培养下一代诺奖科学家。
Prof. Maskin院士与Lily Liu
探讨全球经济与和平
Q
从经济学视角看,
您认为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Prof. Maskin院士: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基于经济层面的考量,当前全球经济高度互联,若没有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几乎没有国家能以现有形态存续或发展。这种相互依存性极大降低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因为任何企图发动战争的国家都将意识到,若其经济命脉依赖他国,挑起冲突将是极具自我毁灭性的行为。因此,我重申观点:第三次世界大战很难爆发。但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关注全球动态,尽可能深化国际合作,并防范那些可能将我们推向暴力冲突的趋势。
David MacMillan院士与Amy Chen
交流科学突破的关键要素
Q
对于那些渴望取得突破的科学家,
您认为哪种思维或研究方法最具价值?
David MacMillan院士:若想在化学或生物医学领域实现突破,需具备三种关键要素:
1. 坚定的决心:突破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你必须拥有真正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有点固执——对自己的理念深信不疑,才能持续推动研究向前。
2. 创造力与想象力:创新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技能。学会运用想象力,将创意转化为不同方向的实践,这是突破的核心动力。
3. 独立思维:要敢于质疑现有知识体系。教科书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即使面对不同意见,也要坚持独立判断研究方向,这是推动科学边界的关键。
科学突破需要兼具决心、创新与独立性。只有将三者结合,才能真正改变世界对科学的认知与应用。
Thomas Südhof院士与Mya Shu
分享科研中的坚持与信念
Q
在脑科学研究经验中,
您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
Thomas Südhof院士:支撑我坚持研究的动力,是坚信我们在创造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知识。即使失败也是知识的一部分,因为实验失败就揭示了问题所在。当我的某个假设被证伪时,尽管会感到失落,但真正让我欣慰的是,整个科学界正在构建一个关于生命大脑的统一认知体系。这不仅能揭示大脑运作机制,还能为疾病研究提供线索。回归科学探索的根本价值,而非纠结于某一次失败,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任何职业都需要对自身工作的信任与信念——你要相信自己的专业活动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因其内在价值而存在。这种信念能让你在挫折中保持方向,继续深入探索,而非因某一次失败或挑战而放弃。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