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专业事 | 生物医学:氪金又难申,为什么还要出国读?

专业事 | 生物医学:氪金又难申,为什么还要出国读?

广东实验中学

广东实验中学


为什么我选择了出国读生物医学? 


 

可能是受到家庭教育影响,刚来省实AP读书时,我就想着未来要出国读生物医学,但在高一那年,我还只是抱着“打基础”的心态去选科学习,对海外大学并没有多么清晰明确的认知。

直到高二暑假,我参加了哈佛夏校-Molecular Biology & Ecology and Evolution(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和进化)项目,才让我更加坚定了“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的想法——

哈佛夏校经历,是我至今回想起来都为之深深震撼的学术研究体验。

原本我应该去到哈佛大学参加夏校项目,亲身体验那里的学习氛围,当时我已经申请了宿舍,想着那会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但因为疫情爆发,我只能留在国内上网课。

美国和中国有12个小时的时差,教授上课的时间对应中国时间的凌晨,也就是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上到凌晨5点。

那段“倒时差”学习时间过得特别艰难——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短时间内适应另一个时区对大脑状态是很不好的,所以那段时间我的记忆力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当时我选了两门课,包括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有一次,哈佛教授在凌晨2点的课上说:“同学们,我们现在休息一下,大概用30到40分钟的时间,离开房间去外面感受一下大自然,观察一下鸟类和周围人的活动。”

我当时就想,“My god,这个点?小鸟都睡了吧!”不过,老师还是发了一个链接到我的手机上,让我通过手机观察,这种方式还挺有意思的。

细节见真章。哈佛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名校,即使是给高中生上课,夏校课程的质量、难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仍是非常高。

这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本科都没学到的知识,比如一些与犯罪学、机械工程和物理学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回想那段日子,所有学生每天大概只有五到六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其余时间都在学习、准备上课和做作业。

这一点和哈佛的本科生很像,他们通常晚上都不会回宿舍睡觉,而是整天待在实验室里,这种学习氛围和强度让我印象深刻。

除了“人均卷王”的学习氛围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美国大学对于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

像哈佛大学,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夏校项目,依旧坚持开设高质量的课程,并提供了很多实验器材。但由于快递限制,寄不到中国,我只能自己购买。

对比以前的网课经历,很明显感受到美国名校的线上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哈佛的VR显微镜、数字动物模型等,让学生能够在线上完成生物实验,这让我觉得非常厉害。

此外,美国大学的课程内容也很与时俱进。疫情刚爆发时,很多人对新冠病毒还了解不多,相关疫苗也还没完全研发出来,但哈佛就已经开始分析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并将其纳入课程内容,这一点让我很吃惊。

或许正是因为“即使是网课也注重本科教学和学生收获”,哈佛才能成为如今享誉世界的名校——课堂上,只要老师提问,大家都积极举手回答,这种氛围很容易带动你去努力学习。

设想一下,如果你真的喜欢某个专业,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肯定会被这种氛围带动,从而获得持续的进步。

为了梦校,高中三年我做了哪些事儿

海外升学竞争本就激烈,尤其对于生物学这类高精尖专业而言,打动招生官们的唯一可能,是保持优异的GPA的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实践基础。

这可能和大家认知中的“多元实践”略有差异——生物类专业的实践背景更追求“贵精不贵多”。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升学规划老师很早前便叮嘱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对的地方”。

那么具体怎么“发力”?校内外不可缺一:邀请同学们一起组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同时积极“走出去”,尽可能多报名生物领域的志愿活动。

其中,为了准备iGEM比赛,我和团队成员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去做研究,每个周末放弃休息时间,去到一个小小的课室里,针对iGEM比赛要求的综合素质进行包括生化实验、数学建模、软件编程、社会实践、艺术设计五大版块的攻坚。

等到暑假,我们几乎是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有的环节往往一做就是一天,有时实验没有进展,只能不断地原地“徘徊”寻找问题所在。

好在一切努力和汗水都是值得的,我们如愿站上世界领奖台,荣获全球中学组团体金奖和最佳演讲提名奖,为我的升学简历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将参赛经验传给更多学弟学妹们,我们当时跟学校申请创办了生物联盟社和iGEM社两个社团,至今还会时不时跟大家交流最新科研成果、解答专业问题。

除了参加专业比赛和创立社团外,在校外实践方面,我也借助了志愿者的身份优势,参加了一些生物领域的专业活动,包括国际学术论坛、博物馆翻译实习、大学实验室项目等等,尽可能接触生物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些经历让我“走出课本”,了解到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也为我冲刺AP生物5分提供了实际助益,使我最终通过了UCL的录取考验。

我想,正是这些校外志愿实践经历,让招生官们看到,中国留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研究热忱。

有意思的是,后来某天在UCL开展专业研究时,我偶尔会在研究某个课题中灵机一动:“巧了,我在高中时就曾做过类似的研究!”

想清楚你真的准备好读生物了吗?

正如我刚刚所说,想要攻读生物学专业,研究热忱必不可少。

和计算机、咨询这类“高薪”专业截然相反,生物医学是实实在在的“氪金”专业。前者毕业后工作前景明朗、薪资福利优渥,然而后者却需要拉研究赞助(投资经费),以供实验需要。

当然,本硕阶段的实验经费,主要还是学校或教授去负责洽谈;读博则是另一种情形。

这很残酷,所以在做升学决定前不妨多问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读生物了吗?”

如果你下定决心,也做好准备,那恭喜你,即将“解锁”充满魅力的生命科学领域。

但拿到入场券只是前提,在这趟充满挑战的学习之旅中,你还需要具备这些能力——

首先在个人素质要求方面,要具备强烈的自驱力以及主动学习的心态。

英国大学开课不多,每天最多可能只有一两节课,剩下时间留给学生们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而因为教授们会发布很复杂的课外作业或期末考试,总是涉及超纲的知识点,所以要尽可能利用课后时间,去接触更多专业领域的前沿发现或研究进展。

像我之前准备UCL期末考时就发现,在教授给的几百张课件PPT中,最终只考到一个小小的知识点,而围绕这个知识点,考生需要回答1000字的观点表述。

这就意味着,为了准备期末考,学生不仅要“吃透”大量课件PPT,还要看许多最新发表的期刊论文,作为届时考试回答的辅助论证,才有可能接近70分的“较高学术评级”(英国大部分学校对于硕士申请成绩要求达到60分以上即可)

其次,在学术能力方面,要具备研究耐心与坚持精神,研究生物科学是需要长期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事业,避免因短期无成果而放弃,要相信“持续努力终将体现价值”。

在面对同辈压力,例如看到实验室小伙伴快速出成果而自身进展缓慢时,必须不放弃方能取得突破;面对实验中的微妙进展或失败结果,都需要主动反思,分析原因并改进方案,而非盲目重复。

当然更重要的是,研究员要保持学术诚信,切记实验数据不可篡改,否则可能动摇领域根基。因此,我们也要学会对权威文献保持质疑态度,需独立验证而非全盘接受。

再者,对于常年泡在实验室里的研究员而言,保证充足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前提,避免熬夜低效工作,毕竟身体修复与情绪稳定高度依赖规律作息。

最后,基于生物学科发展前景来看,多学科交叉将成为一大主流趋势——生物领域发展日新月异,需要结合AI与大数据(如生物信息学),利用算法挖掘传统实验难以发现的规律。

 这也就要求了学生们提前掌握一定的编程技能(如Python、Java),适应学科融合趋势。 

恰好出国之前,我曾在学校里修读了AP计算机课程,那时已经积累了“写码技术”,比如Java、Python等,到英国读书后,这一学习经历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然,除了融入AI浪潮外,生物学领域发展也会与数理化领域交叉,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因此我也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不妨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点亮更多“技能点”,在未来某一瞬间可能会提供莫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