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P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Yunnan
/ 跨学科探究 /
家乡文化生活之云南古建筑
MYP
Chinese
×
History
×
Individual & Society
BIBSMYP
古建筑之美
是视觉的享受
更是文化的传承
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 历史上,云南曾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这为当地建筑带来了异域 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汉族移民大量涌入云南,并逐渐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汉藏混合文化。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看到来自青苗昆明十年级的Caroline基于实地调查后的思考,她将探讨民族文化对云南古建的影响;昆明古建筑;石屏县古建筑及古建保护的重要性。
01
云南少数民族古建筑特点
云南,一个聚集了 25 个少数民族的省份构成了七彩绚丽的云南文化,每一座民族建筑都是神秘的历史低语,以白族和彝族为例,Ta们的建筑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据文献记载,白族人民崇尚白色,大都喜欢穿白色的衣服,白族人民也对建筑的装饰十分讲究,多用白底墙,蓝彩绘,暗示着苍山雪,洱海水,帽子也用了"风花雪月"的寓意,也暗示着整个民族的纯洁。结构上,白族民居有“三坊一照壁 ”之称,即三座两层三开间的房子和一面照壁围合而成的院落式住宅;也有"四合立天井"式院落住宅——四面都有两层楼房围成,四个角落还各有一个小型四合院。“飞檐翘角”同为白族民居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不仅寄托着白族人民对高远的追求,且在功能方面也扩大了采光面积。
与白族人不同,彝族人民崇尚黑色,“你家屋顶,我家院子”是彝族人民的“土掌房”的特点,它们倚山而建,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彝族民居层层叠落,左右相连,为平顶卷边檐,夯土而建,包含“三间回耳下入尺 ”类“一颗印 ”式院落布局。同时民族精湛的穿斗式样卯结构和简约的工艺美学,让彝族的特色土掌房熘熠生辉。
02
昆明的著名特色古建筑
在这次调查研究中,九年级的孩子们还去到了昆明钱王街,走访各个昆明著明的古建筑,其中,Ta们以“马家大院 ”为例介绍一下昆明古建的突出特色。
马家大院坐落在钱王街4号,建于1923年,由从日留学归来马鉁和兄弟马锳、马崟共同建起这座二层土木四合院。此宅又称“金兰茶苑”,整个建筑坐北朝南, 沿袭了白族传统民居的格局,保留了白族民居的“ 四合五天井”去掉了照壁, 转而用“坊”取代,类似一座四合院。但从大门和倒座的布局和构建来看,马家大院又有彝族民居的“一颗印”的特点,中间大天井皆为三间,两层楼房有回廊连通,俗称"走马转角楼"。坊与坊之间还各有一小天井,称为"漏脚"。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古建对昆明的古建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具有留学背景的马氏兄弟也积极对改良了民居局部,让其成为一种新式的建筑。
03
石屏古建筑特色
石屏古城建筑格局独特,东西、南北两条主街在州衙前交汇,若干条巷道 纵横交错,整体布局酷似龟身纹,有“龟背托起的古城”之称。和省会昆明相比,石屏县因城市化进程较慢,所以古建筑保护得更为完整。九年级的学生们调查了多个石屏古建筑:袁嘉谷故居、玉屏书院、文庙、张正堂故居……发现石屏古建筑相对来说比较汉化, 由青砖、木材、少量土而建,大部分是木结构,并具有精美的榫卯结构,在一些古建筑如芦子沟的苏家大院中,采用了复杂的榫卯结构,使建筑稳固且充满艺术感 。古建筑多以四坊组成的“ 院落式”房子,再由 三个院落组成的类“四合院”式建筑,有的人家也会把其中一个院落的下坊改成照壁,在照壁上画上山水画或题字。石屏的古建筑因为保存完善,以刻画、木雕、镂空、雕窗、石雕等精美细节吸引游客,在雀替、井柱、枋、丰拱、柱脚等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柱寄托人民美好希望的雕刻,柱础、台阶、栏杆、 抱鼓石等部位多有石雕装饰,图案丰富,有龙凤、狮子、麒麟等瑞兽及花卉图案,造型逼真,立体感强 ,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石屏古建筑更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如石屏火车站、企鹤楼等建筑。石屏火车站是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上的车站,沿线车站均为印度支那式建筑,法式站房充满异域风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痕迹。
石屏出过云南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整个县城有着“五步一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的美誉, 所以在石屏古建筑上也能看到许多文学色彩的痕迹,反映出石屏人看重知识、教育的特点。
04
云南古建筑保护
纵观整个云南,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还有许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古建筑在市区逐渐沦为商业用地,石屏这样的县城相对昆明这样的大城市,文保工作更为完善。但石屏的民族古建也因缺少人为保护,慢慢消失,被现代混凝土房取代。Caroline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是否可以增加文保工作的强度与对文保建筑的统计与保护,即时评估文保建筑的老化程度,完整化程度,历史文化程度即时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
是否可以号召当地居民及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文保工作中,更大程度上杜绝对历史文物的二次破坏;
是否可以针对于青少年可以成立古建筑志愿者团队,让青少年做到零距离接触历史,深入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落实青少年对文化的传承工作;
是否可以对于民居为古建筑的居民成立安全宣传小组进行防火防患,安全用电教育;
是否可以完善古建筑的租赁商用设置一些规定,比如不得私自对古建筑进行二次改造等......
关于调查思路Caroline说道:“从小受到爸妈的影响对建筑有一些情怀。而现在生活在昆明,但家乡是石屏,所以想到了两地古建筑的对比。”
关于调查收获Caroline说道:“目前Ms. Renee正在带领我们学习《乡土中国》的相关章节,结合实地调查思考后的深入学习让我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像穿越到了固定的时间,感受人们当下的生活。”
古建筑,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是历史留下的鉴证,不声不响地证明着过去的故事。通过十年级学生的实地考察探究,青苗社区呼吁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保护好古建筑。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