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在加剧内卷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反思,特别是国家层面颁布新课程标准,加之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和不断迭代,加速了人们对教育价值、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反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共识。以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正成为新一轮教育创新的主流。从科研机构到一线学校,从专家学者到一线教师,都围绕理论研究、课程研发、资源建设、教师培养等进行探索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
为分享智慧,共同助力教学新生态的形成与壮大,均优教育在温州举办首届跨学科学习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夏雪梅老师、深耕区域教育的陈素平老师、扎根一线行动研究的高丽霞老师做专题报告,邀请青岛、北京、温州、贵港等地一线探索者和创新者进行智慧分享,此外也邀请了北京朝阳外语小学的宋亦璇同学分享学习收获。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朝阳外语小学的宋亦璇,今天为大家带来:非“常”学习——“我与动物”主题分享,为什么说是非“常”学习呢,因为我明显感觉到这个学期我们的学习方式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这学期要学习关于“动物”的主题。我们心中充满了疑惑,一个同学说:“动物主题,难道这学期要考动物吗?”班里的同学哄然大笑。老师说:你们要扮演一个角色,就是动物保护大使,我们到期中的时候要做一场关于保护动物的推介会,去社区做关于保护动物的宣讲。我们的心里还是疑惑,这应该怎么做呢?
带着疑惑,我们开始了“我与动物”主题的探究。“相识·探秘”,是课程的开启,老师发给我们学习单,让我们分组讨论我们喜爱或者熟悉的动物知识,从已经知道的、想要知道的及如何保护动物三方面展开交流。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了解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历史起源、生活习性、相关趣事等知识,走进自己想要探究的动物。我和同学们都很兴奋,这种自由探索的感觉让我们觉得自己瞬间长大了,像一个“研究员”。我还记得,在“想知道的”这个方面,开心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猫不能吃什么食物?”欢欢同学进行了回答,因为她家养了一只宠物猫,所以她很肯定地告诉大家:“猫不能吃两种食物,一种是巧克力,还有一种是葡萄,因为猫咪吃了后会中毒。”
还以Issa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熊猫的便便是香的吗?” Issa说她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她曾听别人提起过,她觉得很有趣。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大熊猫吃竹子,那它的便便会不会是竹子味道的呢?”有的同学说:“可是吃下去的东西,会在熊猫肚子里进行消化,消化之后肯定也会变了味道。那肯定是臭的。”还有的同学说:“猫屎咖啡是香的,那熊猫便便也有可能是香的。”最后,张老师在班级电脑里帮我们查找了这个问题,答案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大熊猫的便便真的是香的,真的会散发出竹子的清香,而且武汉动物园里还每天都会展出大熊猫的新鲜糞便,供游客参观,游客甚至还可以闻一闻。还有,你们知道吗?用大熊猫的便便做成的茶叶还非常昂贵!真的太神奇了!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新奇有趣的讨论,激发了我和同学们对“动物知识”的探究欲望。
带着这样的求知欲望,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我们把动物主题的探究融入到了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而且我们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在教室里,为了研究动物,我们去了学校附近的元大都海棠花溪公园,我们还去了北京动物园,把学习融入生活,搬到大自然中,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更有效果。
在“相知・研习”版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老师带我们学习“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单元。在以前的学习中,通常是老师带着我们一篇一篇的课文去学习,老师讲,我们听,也会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可是这次老师给了我们学习单,引导我们梳理完第一篇课文后,后面全部交给我们分小组自己去完成。一开始,我们还很忐忑,但后来我们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做到。我和同学们一起研讨同一位作家写不同动物的区别,我们一起分析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在写作方法上的不同,在我们走不通的时候,老师的点拨让我们豁然开朗,印象更加深刻。看,我们也可以把课文内容梳理得这么清晰,把课文学得更加透彻。看着这一整墙的学习成果,全班的同学都觉得很自豪。
这样的学习,让我们收获最大的是写作方面的进步。通过观察、阅读、对比梳理,我们学到了很多新颖的写作方法,我们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动物作文。张老师还专门为我们举办了一场作文展,路过的老师和同学都夸我们的作文写得好。
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趣事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我们班欧阳同学养了两只小鹦鹉,在小组交流时,她一说起她的两只小鹦鹉,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一说起来总是眉飞色舞,感觉鹦鹉的方方面面她都懂。所以,平时作文写得不怎么样的她,这一次写动物的作文一气呵成,还写得还很生动。她在写作文时,写下了一个愿望——希望鹦鹉生下的蛋可以变成可爱的小鹦鹉。就在这个愿望写下后不久,她家的鹦鹉蛋真的孵出了鹦鹉宝宝呢!现在,她家的五只鹦鹉宝宝已经从没有毛的丑丑的小鹦鹉长大了,我看过她和小鹦鹉一起拍的相片,特别漂亮。她也时不时向我们分享小鹦鹉的成长过程,我们从她的分享中也学到了很多关于鹦鹉的新知识。
我们还延续了第三单元“现代诗”的创作热情,开展了“我为动物朋友写首诗”的活动,用诗歌来抒发对动物的情感;看,这是我们为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写的诗,或长或短,都是我们自己的真情流露。我们还专门开展了一次动物诗歌朗诵会,每个同学都朗诵了自己写的动物小诗,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春暖花开时,我们开展了“元大都海棠花溪公园”的研学活动。我们把观察到的动物种类,在数学课上通过柱状图表进行了统计对比,复习掌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运用,并对海棠花溪公园关于保护动物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观察探究,提出了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也让我们原本觉得枯燥无味、不好理解的内容学习起来充满趣味,我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还是很有用处的。
英语课上,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濒危野生动物的知识,拓展了很多动物单词和保护动物的英文宣传标语,并完成了“保护野生动物”有关的英语小报;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一些动物相关的视频,不仅学习了英语,还从全球的层面了解了各种动物的情况和现状,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结合前期所学知识,我们在美术课上分组绘制了保护动物的宣传大海报,在书法课上完成了与动物有关的书法作品。我们不仅拓展了跟动物有关的知识,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团团同学的建议下,我们还开展了“我与动物合个影”的活动,直观表达我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初夏时节,我们还一起走进“北京动物园”,开展了以“了解动物,保护动物”为主题的实践研学活动。我们带着研学手册,制作动物名片,统计、分析动物的种类,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为我们的保护动物推介会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就是这样的非“一般”学习,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下课后我们同学之间多了许多共同的话题,以前在课间相互打闹的小男生,现在总是有许多关于动物的话题说不完。以前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现在对“动物”的各种探究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提升了不少。
有一点点遗憾的是,各种原因我们的保护动物推介会最终在教室里面进行了,但效果依然很好。我们邀请家长、老师、社区人员一起来参与这场推介会,同时这项内容也是我们期中家长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我与动物”这个主题课程的开展中,不仅收获了与动物相关的各种知识,我们也是整个课程的分享员,把我们的收获、我们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我们的爸爸妈妈还有社区的阿姨看到我们的表现都赞叹不已,为我们学习的方法,为我们收获的知识,也为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给予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我与动物”的主题学习,我和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为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尊重每一个生命,让地球成为所有生物共同的美好家园。
“我与动物”主题的学习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我们在生活中,还在继续保持着对动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我喜欢这样的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让我和同学们受益匪浅。非“常”学习,非常有趣,期待下一个主题……
“在创造中成长”首届跨学科学习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开启了教育创新的又一篇章。本次会议以“双新”为指导,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汇聚了全国11个省市600多位教育同仁,深入探讨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与实践,展现了教育变革的新动向。从专家的深刻洞见、实践者的创新案例,到学生的成长展示,每一环节都彰显了跨学科学习在激发创新思维和个性化发展中的核心价值。
北京朝阳外语小学以超学科融合课程为核心、以双语学习为特色,遵循儿童的禀赋、天性和节奏,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创造中长大,成为博雅、坚毅的未来创造者。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