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们陪伴致知学子走过的第4个春夏。
回想起建校之初的2020年,充满着各种戏剧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巨大的激荡感,新冠疫情颠覆了整个世界的秩序和运转。
对于致知来讲这同样是刻骨铭心的一年,是北京致知学校劈波斩浪,中江举帆的元年。回望4年前的点滴与过往,面对居家、封城的重重阻碍,教学活动的开展犹如在坚壁上开窗,在硬土上筑墙。
如今4年已过,北京致知学校从破土而出的萌芽,再到如今的繁花开满枝桠,背后倾注了无数教职员工的付出与坚守。我们特此采访了10位自建校之初就紧紧追随致知脚步的老师,听听他们在教学路上这一路走来的思考与感怀,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Q一、加入北京致知学校的初衷是什么?
【钱致平国际部校长
2019年参与建校策划
2020年正式加入创校团队】
在致知建校规划之初,我就参与了进来,这4年时间的很多片段历历在目:学生在国际赛事中揽获奖项、他们在PYP成果展中亮出自己的作品和思考、篮球校队在赛场上拼搏……
致知在一点一点成长,而我回忆起当初加入的初衷,是因为我们彼此间仿佛有着不言而喻的默契与志向的共鸣。
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把本土教育的深厚底蕴与世界文化的璀璨多元相融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传递知识,更是在培育一种跨越国界的身份认同,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
致知不仅是我在职业版图上一次美好的遇见,更在我的国际教育旅程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创校老师:蒋梦瑶中学主任、中文组组长】
其实我觉得和致知的相遇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学校的名字很有意思,源自于《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这不正与IB教学中推崇的探究式学习不谋而合吗?这样的发现让我感到欣喜。
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浸润成长成如今的样子,这使得传统文化于我始终有强烈的吸引力。而学校正在做的,就是不遗余力地去打造东西文化和谐共生的学习社区。我们就这样在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遇见了。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吧!
【创校老师:田艺小学全科教师】
截止到今年夏天,我加入学校已经有4年的时间了。回想起最初加入的原因,与致知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密不可分,这样的开放而包容的校园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和老师来讲都是一种滋养。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加入一所如此年轻的学校着实称得上是一场冒险!年轻意味着活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初初加入时,坦白来讲,除了期待心里更多的是忐忑,正在施工的操场和筹备中的教学设备,一切都让我的心在打鼓!尤其是2020年整体的大环境整体弥散着一种让人惶恐不安的无措感,最初我就带着这样的心情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后来培训和教学逐渐走入正轨,在和团队老师一起商量教学方案,针对教学细节反复构思打磨的时候这样不安的心情逐渐被消解,就这样走到了今天。这4年,我见证了致知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般逐渐成长起来,如今迈着坚实的步子向前走着,万般滋味在心头。现在看来,这场冒险很值得。
【创校老师:Justin Smith英文老师
个人项目协调员、服务学习协调员】
初见致知,这所学校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各种校园设施中你能够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巧思。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邀请——而我感受到了它的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自律、富有同理心且的世界公民”,这与我对教学的期待完美契合。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实现我的教育蓝图,让人倍感激动!
Q
二、在北京致知学校的教学/任职时间里,有没有特别的学生故事分享?
【创校老师:李倩全科老师】
我有一个学生,他平时少言寡语,对学习没多大热情,反而对桌游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我想,桌游需要具备的策略和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于是每次遇到糟糕天气的时候,我们班就迎来了快乐的“桌游日”。
在这样的活动中,他是当仁不让的主导者,因为丰富的桌游知识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也让他身边聚合了许许多多的“粉丝”,人也变得更加开朗起来。在后期聊起学习方面的问题,明显地感受到他更愿意向我打开心扉。这样的信任,让我无比感恩。
【创校老师:杨晓翌
中学中文语言习得教师&中学图书馆老师&图书馆馆长】
在刚刚结束的新疆研学营里,有一个母语非中文的外国学生。最开始说中文的时候他特别难为情,自认为蹩脚的发音成为了他开口的最大阻碍。随着对环境的逐渐熟悉,最后他竟然帮着老师在大巴扎夜市买东西砍价,成功帮我买到了物美价廉性价比极高的伴手礼。从新疆回来,眼看着他说汉语更熟练更自信了。这次新疆之行,触发了他汉语学习的热情和巨大潜能,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巨大的意外之喜!
【创校老师:Stephen Pulsford中学校长】
有人说“谁会喜欢工作呢?!”但是对我来讲,我的学生们就是我爱上这份工作的理由,每次课间休息,他们拿着本子敲开门,我就知道,又有新问题难住他们了!
可也正是他们对知识热切的探索与渴望,让我拥有了每天早上睁眼醒来,高高兴兴去上班的动力。
【创校老师:景文娟Julia Jing小学PYP
中文班主任&小学部融合课程协调员】
作为中文班主任,我非常注重对孩子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不仅仅是一种记录的方式,更是梳理思路、表达观点的绝佳途径。当孩子们发现他们可以借由文字扩大他们的声量,将观点扩散到更远的地方,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爱上写作。
让人欣慰的是,在反复的练习中,越来越多曾经不着一言,不知从何落笔的孩子开始文思如泉涌,纸面上流动着他们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想法!也借着这些文字,我“窥探”到了他们许许多多的小烦恼和小欢喜。有幸参与到他们的成长,这便是为人师者的幸福吧!
能够享受写作的过程,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是我最想送给孩子们的人生礼物。
【创校老师:蒋梦瑶中学主任、中文组组长】
我记忆里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孩子,他当初来的时候缩在父母身后,胆小而拘谨,好像给自己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隐形保护壳。但是贸然去触碰这层壳是万万不可的,我相信时机成熟,孩子自然会愿意从里面走出来。
后来在致知小班制的课堂上,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他渐渐敢发言了,而且小组合作中他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最开始他在面对写作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我启发他放下所有的包袱,去写自己想写的,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诚”,写出自己的心声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我就陪着他列提纲、在初稿的基础上一遍一遍地斟酌和修改,后来这个孩子不但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各种文体的写作,还能够大大方方站在演讲台上去给大家输出自己的观点,现在他已经在美国的一所高中开启了新的征程。陪伴他的两年时间里,也让我看到了静待花开的奇迹。
Q
三、在您的教育生涯中,有哪些经历或人物对您的教育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钱致平国际部校长】
曾经在外国子女学校工作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同理念下学习结果的千差万别,也正是这样的震撼赋予了我做本土国际化教育的情怀。
说起在教学路上对我影响至深的人,我脑海中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一位曾经共事过的老校长。我们当时在私立学校结识时,她已资历颇丰,虽然现在她已经退休多年,可时至今日我依然深受她的影响。在公立学校任职多年这位老校长见过各种脾气秉性的学生,对教学方法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体会。每当我陷入困顿时,她总能帮我解惑。有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何其珍贵!
退休后她始终一直没有放弃自我成长,与此同时也在培养我们这代接班人。她传授的内容如今依然清晰地在我脑海中印刻,从她身上我学习到了一位学校管理者应有的气度、情怀和管理执行力。她曾经告诉我,一个学校的引路人应该是一位伟大的策划师,高瞻远瞩是格局,耳聪目清是定力,大智若愚是智慧,终身学习是价值。
我把它刻在心里,不断赋能自己向前进发。以终为始,做好真实的教育,成就更多的优秀教师,培育出桃李满天下的菁英学子。
【创校老师:Stephen Pulsford
中学校长】
事实上中学时期,在很多老师眼里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学生。在花名册里占着一个位置,坐在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落里。我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过下去,每天重复着无聊或者更无聊的课程。但也就在我即将离开学校时,有一位老师注意到了我对于文学和历史的巨大兴趣,他意识到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将会激发我的潜能,于是建议我留在学校,并建议我上大学。
但是彼时的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考取大学,那对于我来讲实在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可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鼓励着我,是他坚定的相信让我重新生发了自信。我至今仍然感谢他——在我相信自己之前,先相信我。
在这样的鼓励和帮助之下,我竟然真的成功考取了大学!也正是这位老师,影响到了我往后的人生。
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师者,你花时间花心思去关注学生身上的特质和潜能,真的会对他的未来有着不可估量的长尾影响。直到现在,我依然会庆幸自己正在从事一份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会永远感激他。
【创校老师:高丽君小学PYP协调员、小学部主任】
其实在教育道路上有很多需要感恩的人,尤其是这几年在致知坚守的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们。
我们的学生个性差异大,时代更是时刻都在变化,在我们与学生相处的分分秒秒中,我们经常时刻反思:
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具备趣味性、挑战性、相关性和意义?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段经历就是PYP准备授权的过程。
从前期大家在一起准备教学资料,再到后面访问专家进班听课、面谈沟通,我们始终在围绕教学核心、课堂精进进行交流。回想起那段充实的日子,大家合力共同推进教育目标促成,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坚定了IB。
Q
四、您如何理解“终身学习者”这一目标?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终身学习习惯?
【钱致平国际部校长
2019年参与建校策划
2020年正式加入创校团队】
终身学习不管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永不过时。古代老一辈人留下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放在当下这句话换成了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不分性别不分年龄。没有学业或仕途目标的牵动,不必要苦苦地为难自己。追随着你内心的声音,跟随这个时代的脉动去更新和精进自己的技能,最重要的是你要乐在其中。
好奇心挠地人心痒痒,那你就听从它,让它指引你去更远的地方。用问题引导问题,用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产生问题,会形成一个探究循环,具象到某一个课题时就进阶为研究。
其实这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有成熟的哲学观和人文观来作为支撑。而这也是致知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无论是文理学科组还是图书馆学科组,都在极力去促成这个共同目标。
【创校老师:高丽君小学PYP协调员、小学部主任】
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终身学习者”,并不仅仅指“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从事教育这一行,更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周围的一切人,一切事儿学习。在不断的体验和感受中淬炼出的智慧,弥足珍贵。
PYP六大超学科主题,讨论的是世界范围内人们特别关心的话题。乍看起来这些问题都很大:“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共享地球……”有很多人会想,小孩子怎么会思考这么深的问题?其实从出生那一刻孩子们就已经在和这个世界产生交互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会思考不同的问题: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工作和生活之间如何平衡?我们享受着怎样的资源?其实这些问题都属于以上六个范畴。
而这六大超学科主题,其实就是给孩子们提供的一个学习框架,让他们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终身学习者。
还有一个概念叫作“知识半衰期”,意思是:一个在某一领域很有学问或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在一定时间后就会进入知识半衰期,即基础知识仍可用,其他一半新知识已经落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知识裂变速度加快。“知识半衰期”正在日益缩短,由最早的100年逐渐缩短至3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希望走出校园,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让孩子们如猎豹般,拥有对周围环境的高敏感度,并对各式各样环境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校老师:Stephen Pulsford中学校长】
所有人都是终身学习者,这其实是一种生存本能。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发现并了解到他们身上的那颗“星星”!这是他们的潜能,独一无二的,值得庆贺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的关注和发现对于他们是莫大的鼓励。他们的每一次探索,都值得珍视。
一想到能够用我自身微小的光去照亮更多的生命,就愈发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价值所在。
【创校老师:刘振丽Lili Liu学生发展中心主任】
作为学校学生发展中心的主任,我深刻理解终身学习者的重要性。培养终身学习者,意味着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单一的任务。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我们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们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全球资源。
Q
五、对于学校的未来,您有何期望或设想?
【钱致平国际部校长
2019年参与建校策划
2020年正式加入创校团队】
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最终还是落在孩子身上,这是为人师者的责任,这也是学校的责任。
我希望每一位致知学子能够真正地把这里当做一个舞台,张扬个性,闪耀才华。
我希望从致知走出去的孩子,能够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包容开放的情怀以及敢作敢为的勇气和胆略。为人师者,将全力以赴以纯粹之心,育人之本,让每一份努力都掷地有声,落地生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创校老师:高丽君小学PYP协调员、小学部主任】
我希望学校能够在IB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在业界成为一颗闪耀的明珠。
今年4月,我去深圳参加IB教育论坛,并作为演讲嘉宾发表培训演讲,与来自于全国各地的IB教育工作者分享致知的教学实践。会后一位教育同行特意找到我并对致知的教学实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至今回忆起他说的话我仍然倍感激动。他说:“致知一门心思在做教育,这条路子很正,一定要踏踏实实走下去。”
我也真心相信未来的致知在教育领域上不畏辛苦的付出,终会使其如星辰般闪耀,照亮教育之空,熠熠生辉。
【创校老师:田艺小学全科教师】
毫无疑问,致知还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未来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但正如孩子的成长一般,他们在不断的奔跑,跌倒与爬起中健壮自己的身体,为未来奔向这个世界做好准备。致知亦是如此,我希望它能够变得愈发坚韧强大,成为孩子和父母们最坚定的选择。
我祈愿从致知走出去的孩子,步入社会后,仍能怀揣着在致知汲取的丰富养分,如同携带一盏不灭的心灯,照亮他们穿越人生风雨、跨越世间沟坎的征途。
纷繁万千的世界,最大的幸事之一就是有益友相伴,有良师开卷。老师与学生路过对方的生命,彼此滋养,互相照亮。而致知的故事,也是因为你们的书写才变得有血有肉,变得更加精彩和丰满。师者,心灯不灭伴春秋,期待未来的5年,10年……更多的故事在这里写就。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