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雅 沉浸学习 筑梦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5月12日,天津法耀高级中学(英华生态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开启沉浸式学习之旅。
第一站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1913年北京大学设立物理学门,中国的物理学本科教育从此开始,百余年的薪火相传,北京大学物理学科曾聚集了饶毓泰、吴大猷、丁燮林等一大批中国物理界的领军人物,先后联合培养了郭永怀、彭桓武、杨振宁、邓稼先等众多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在这里,物理学院优秀学子为法耀学生介绍了北大技物系(现在并入北大物理学院)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为国家核工业人才培养作出的巨大贡献,重点讲解了以郭永怀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以及郭永怀先生扬名海外却毅然归国投身祖国科研事业的家国情怀与大师风范。先贤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的现代科学家精神,在场学生油然而生对科学家们的敬佩之情,学生进一步树立了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力量的理想信念和努力让自己成为祖国拔尖创新人才的远大目标。
随后,法耀学子在物理学院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了应用超导研究中心,在磁电性质测量实验室、电子束-热蒸发镀膜等实验室进行了沉浸式学习,通过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沉浸式体验前沿科技与科学探索带来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索和研究。
第二站
赛克勒博物馆
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继承了人类所有的最好与值得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而吸取融化,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的。——郑振铎
考古是为了寻找和发掘历史的文明,加以吸收融化,在现代社会得以继续应用与传承。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建成于于1993 年,是全国高校中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博物馆现收藏有数万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系统化的展现了考古系的研究成果。
北大考古系优秀学子为学生详细介绍馆藏的上万件珍贵文物,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石器,到统一度量衡的秦代器物,再到元代的“太禧”铭盘,无不昭示着绵延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馆藏的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生动的展现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与弦歌不辍的中华文明。法耀学子在这里得以回望历史发展的脉络,对考古工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肃然起敬。文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是中华民族精神标志和国家的精神名片,彰显了古人无穷的智慧。
第三站
校园体验
初夏时节的北大校园,草木葳蕤,湖泛微波,红墙白瓦与青松翠柏相映成趣,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兼具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随处可见的题词碑刻、名人雕像,无不彰显着百年名校厚重的历史积淀。法耀学子徜徉在风景如画的校园中,感受这座现代与历史完美结合的精神文化殿堂,并在北大校园实地开展“我与北大学子交朋友”实践课堂活动,通过与北大学子的深入交流,更进一步认识北大、了解北大,与北大结下深厚的感情。
初夏的北大,是少年梦开始的地方,春风吹皱的涟漪,是少年悸动的心!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引燃了学生的爱国热血,前沿的物理研究,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索激情,先进的学术文化,坚定了学生追求知识、努力学习的决心。本次北大研学之旅,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法耀学子将以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孜孜不倦的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坚定奔赴更高水平学府,进取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理想信念。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