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远翥启明星 | 高驰:顺其自然,初心不灭

远翥启明星 | 高驰:顺其自然,初心不灭

 

高驰

2024 届 AL 项目毕业生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化学

Chemistry

 

 

 

导师寄语

高驰对事物有自己清晰且独特的见解,他总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清醒地认识自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高效地完成任务,并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

 

他不仅有着优异的学术表现,更执着于追求理解知识的内涵与科学本质,愿意花时间去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然而这远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繁忙的申请季,他的象棋水平竟短时间内实现了非常快速的提升。

 

破茧成蝶,不断蜕变。他一直在用青春的脚步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祝高驰大学生活和学习一切顺利!

——仲老师

 

我的学术探索之路是一个逐渐建立清晰且客观的自我认知的过程。这里面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胆探索,有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后的冷静反思,有慢慢探索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的过程,也有在忙碌学习生活之外积累的那些“无用之用”。

我的学术探索

1.初出茅庐:心高气傲的小牛犊

刚来十一时,得益于过往的国际教育经历,我的高一学年并没有感受到当时学长们口中常谈的适应国际课程及纯英文教学等挑战,成绩也较为优异。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情。

 

或许是渴望这种成就感太久了,我的潜意识中逐渐浮现出一种优越感:我成为了朋友口中的教练,时常告诉自己“我很厉害”。那时的我是一个高度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爆棚的显眼包。如果谈及自己“狂傲不羁”的过去,我会想起自己组织全班同学复习化学期中考试的瞬间,也能回忆起在朋友圈十分频繁地分享自己生活感想的那段日子。现在想想,我也会忍不住暗骂一句:高驰啊高驰,你当时真是飘了,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但这种显眼包式的探索也未必一无是处。毕竟为了维护之前设定的人设和我那脆弱的虚荣心,我还是做了很多事情。我需要感谢我那段时间的不成熟,它让我能自己跟自己较劲,憋着劲儿迅速搞定标化,也自学了化学A Level课程,提前进入了更深入的学科探索。当然,物极必反,在十一学校这样一个高手如云的江湖里,我不可能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那点傲气。

第一次接触球棍模型,兴奋地拼凑着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的分子

 

2.打脸时刻:小牛犊撞南墙——反思学术探索的动机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的孤傲也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崩塌。这不,在高二的时候,我主动联系了学校化学竞赛的郑老师去蹭课,然后就被狠狠地打脸了——面对比自己小一届的化竞同学们,我惶恐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化学思维在他们面前显得像个呆瓜。

 

学习晶体结构的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郑老师在讲台前转动着一个模型,大家很快就看出来了其中的端倪,而我绞尽脑汁却也只能傻傻地干瞪眼,在课下自己琢磨老半天之后才弄明白。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质疑自己的空间想象力,质疑自己的化学思维,质疑自己的一切。但好在我逐渐意识到了在学术追求上不应该以“比别人强”作为学习的动力,而更应该认清自己选择的道路,并踏踏实实做好适合自己的事情。

 

从此之后,我终于可以放下攀比,沉下心来去思考我自己真正的学术兴趣和追求落在哪里。

化学竞赛课上,北大在读谢学长正在讲解周环反应

 

3.潜心思考:我真正热爱的学术方向

打脸并冷静之后,我回忆起了当初喜欢化学的原因——食品科学。小学三年级的我,用一周十块的零花钱在小卖部偷买冰棍的时候,会盯着食品配料表中那些拗口而复杂的食品添加剂而着迷。而平时的我也对烹饪有不少兴趣,时常对家里的家常菜做出一些改良。

 

于是,在前期申请季准备中,我开始注重化学-食品科学方向的专业探索。我在网上自学了大学的食品科学课程,并且尝试建立了食品科学社团去分享我作为一枚资深“吃货”的那些事儿。我还自建了食品科学科普网站,并围绕着这个网站参加了Rise For The World公益竞赛。在申请季的时候,我也最终把化学-食品科学作为了专业兴趣和申请特色之一。经过三年的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在热爱的指引下回归了初心,这段专业探索之路,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可贵的人生体验。

联系十一学校食堂后厨参观,了解规范化的餐饮准备流程

自建食品科学科普网站一角

 

申请季感悟

在申请季的规划上,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九个字:早规划、早动笔、勤思考。

 

本文中我更想分享的是自己在一些小事上的心理感受。

 

1.如何正确看待朋辈压力

申请季的竞争是很难避免的。而为了去尝试规避这些竞争,我也犯过忍不住去打听别人都在干什么的错误。但我发现这样做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没有人会因为他人的选择而改变自己的选择,而且竞争无论了解与否都会客观存在。与其事倍功半地尝试当一个小侦探来洞察全局,不如“两耳不闻窗外事”,踏踏实实走好属于自己的申请。只有在不去过多地关注他人在干什么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保证自己申请材料的那股灵气——我愿称这股灵气为每个人性格与探索轨迹的共同结晶,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别人问到我的申请材料准备时,我并不会去避讳告诉他们我的故事与计划,但我也会克制住自己不去过度关注别人在干什么。

 

2.我到底该听谁的

我想讲一讲申请季中如何听取文书修改意见的事情。首先我要感谢所有为我申请材料准备提供过帮助的老师和好朋友们。我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难免会遇到多方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在此我承认我的优柔寡断:在我看来,拒绝某一方的建议是一件特别引起内耗的事情。有时候因为一方的过于强势我会不得不去选择其观点,而有时候因为自己突然意识到会有一个更好的文书思路时,又不忍心去告诉之前一直帮助自己的那个人说我要换一个角度出发,因为害怕他们觉得自己之前的努力都浪费了。这对于一个F人来讲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这个时候,我就不得不意识到自己需要坚定地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去做选择。与其害怕没有听从一个人的意见导致失败,不如去大胆地说:试试呗,没有人能百分百自信地告诉你Ta的点子一定会奏效。这时候,无论听谁的都不如听自己的。

深夜的十一室内羽毛球场

 

当然,没有什么烦恼是一场球解决不了的。有一天晚上我申请季自己生闷气,兄弟们都走之后我还留下来“偷卷”了一会儿,希望球友们不要介意,哈哈哈。

 

3.关于申请内耗的思考

内耗真的是我申请季最主要的挑战:我会感觉到精力耗尽,思维枯竭,没有激情与动力。我想这股内耗的原因包括跟同学之间的交流变少,运动频率的减弱等等。绝大部分的客观原因都可以依靠积极的生活规划去调解。但我认为导致我内耗的根源,其实是自己原本非常喜欢的东西在一遍遍的重复写作中丧失了灵气:虽然申请季是一个探索个人真正追求的过程,但在面对以题目的形式出现的文书时,我也难以避免地变得有些急进功利,结果导向。 

 

具体点讲,我认为我应该是一个食品科学学者,同时也是商人与“吃货”旅行家。起初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标签”时,我十分兴奋。这是好事,因为它可以让我迅速创造出属于我的申请文章。但在一遍遍地修改、调整这些书写我人生志向的申请文书时,那炙热的初心有时候便会迷失,以至于我再想兴奋地告诉身边的朋友我想成为一个吃货旅行家时,脑子中不再全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反而多了一些诸如把文章字数从251挤到250,以及把相同题材的150字的文章扩张到200字的过程中带来的疲惫感。

 

好在这种内耗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我的文书质量。但我还是在申请季结束后认真回想了这个问题:到底如何才能不在一次次打磨申请材料的过程中丧失掉那份最初的激情?

 

对此,我的答案是,去坦然接受申请本身的琐碎,以及申请文书必然的高要求,高标准。不妨试试在收集素材头脑风暴的时候,去当一个炙热的梦想家;而在反反复复修改文书的过程中,则成为一个冷静的责任编辑。在意识到这点后,我便不再把申请季当成一个浇灭初心的事。 

早期专业探索时在制药公司了解药厂生产流程

 

4.关于我的那些“无用之用”

在确保学习任务能完成的前提下,我也会进行很多课外的探索。比如研读《周易》、做饭、坚持打羽毛球、种植、阅读和写作等等。我把这些探索归为“无用之用”。正是生活中的这些“无用之用”充实了我的申请季,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并带给了我一个多元立体的世界观。如果没有对《周易》义理的探索,我不会同时拥有科学与中国传统智慧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如果没有在余华、莫言老师的书中遨游过,我也不会对生命的意义和我的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没有羽毛球和做饭这种丰富生活的事情,我也不会能时时刻刻被正能量与激情所环绕,并且认识一群可爱而坚定的人。当然了,这些“无用之用”,也为我在准备申请文书的时候提供了非常可贵的思考维度。

 

我绝非卷王一类,但我仍然收获了一个充实而美好的申请季。因此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丰富自己内心和修养的东西。相较于把知识点和题目一股脑地填满我的课余时间,我更希望以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去度过我的高中三年。因此,在你死磕项目课程或者标化而鲜有进展的时候,不妨试试换个脑子,去挖掘属于你自己的无用之用。说不定这些“无用之用”在给你充电的同时就突然让你灵感迸发、活力大涨呢。

 

我的读书一角

 

给学弟学妹们的实用建议汇总

一定要早早规划,在保证校内学业成绩的同时,越早搞定标化越好!

 

专业选择是一个需要高度为自己负责任的事情。因此如果没有很坚定自己要选哪个专业,在高一阶段一定要积极探索不同的课程,去挖掘自己真正喜欢的地方。一旦坚定了专业选择,就不要管别人是不是也学这个专业,不要管别人在什么竞赛拿了比自己厉害多少的奖,请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去体会自己所选专业的魅力。

 

申请季的任务量没有想象中那么重。其带给我的主要压力源于琐碎重复写作带来的自我内耗和厌烦。因此一定要找到排解自己压力的渠道,并且要把缓解压力当成自己规划中的硬性时间,这样有助于维持长期稳定的身心健康。

 

对申请季的小小总结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高中三年,它会是顺其自然,但初心不灭。

 

在这刚刚开始的学术探索之路上,很多时候我都惊奇地发现困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好的结果也会随之到来。这一点也正好印证了易学思想中的阴阳交替、否极泰来:顺利的事情很快就会遇到坎坷,而困难的日子在经历了磨难之后也一定会过去。就这样,我怀着一颗炙热的心,跌跌撞撞地成长着,去探索着我真正向往的世界与生活。

 

在此我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无论结果好与坏,我们都应该有所梦想,并用开放且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发生的一切。顺其自然,但初心不灭。

牛津大学Worcester College中令人沉醉的花园

 

致谢

我的少年生活过得有些许梦幻。我很坚定地认为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因为这一路上有太多太多的人给予我营养、陪伴与启发。陪伴了我小学六年的王老师;初中时为了帮助我改正讨好型人格,半夜在宿舍门口一边训我一边安慰我的王老师;像“圣人”也像慈母一样帮我一次次走出阴霾的贾老师;不拿我“当外人”,一步步引导我化学思维产生质变的郑老师;永远坚定支持我,做我忠实听众的父母;严厉又不失温柔的每一位十一老师;还有互相鼓励,一起追梦的好兄弟好姐妹们……

 

感激的话是永远说不完的。我相信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我的人生中扮演着独特而细腻的角色,而我感激一切的遇见,一切喜怒哀乐,一切过往云烟。当然,也要感谢自己这一路上稳稳当当、上下求索的奇幻旅程。

 

 

家长寄语

白驹过隙,转眼间你即将长大成人,远赴他乡开始求学之路。回想起过去的点滴,作为母亲感慨万千。

 

这一路走来,你创造了很多个不可能,在升学的每个关键时刻都做出了关键动作。这一点验证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人生的赛道中,关键时刻多与前辈专家请教,可事半功倍。做事不给自己设限,相信相信的力量,一切皆有可能!

 

人之最贵,贵在功丰而不傲。到了十一高手如林,妈妈见证了你从自满到自醒最终到自强的过程,期间经历了多次痛苦的蜕变,相信每一次都有意外收获,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风雨过后才见彩虹,祝贺你终于梦圆牛津。

 

行之最难,难在步阔而不止。未来之路很长,布满荆棘,希望你潜心笃志,砥砺前行,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刻苦读书,攻坚克难,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心存善良。感恩十一的老师和同学,感恩十一这个平台赋予你的力量,感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