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我校35名学子在2023年澳大利亚数学测评(AMC)活动中荣获奖牌,全国二等奖2名、三等奖9名,数学技能奖24名,恭喜所有获奖同学!
AMC澳大利亚数学测评活动
澳大利亚数学测评活动(AMC)由澳大利亚数学联合会(AMT)主办,所有的题目都是全球统一标准,测试学生的数学思维:算术,代数,数论,几何,测量,概率,统计,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
全球超大规模的校际数学思维挑战活动
44 年历史,总计32 个国家
1600 万名学生参与
国际权威学术机构
澳大利亚数学联合会 (AMT) 举办
张世杰 尚芝豪
姚 萦 刘一达 黄一心 李明熹 周仁毅 江嘉宸 杨丛赫 贾天赐 韩慧可
刘安士 孙昊轩 高睿辰 梁子宏 赵嘉木 莫童 李昱萱 严天欣 王婧语 姜贵霖 许洛溪 魏为中 张睿思 崔 朗 张开熙 苗钦越 王梓旭 徐艺豪 刘沛瑜 吕显森 蒋瀚铎 王品植 马震宇 安梓铭
学无止境,研无止境。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例展示活动
“数”无限,“学”不厌,“教”无涯,“研”不断。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又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为推进新课标学习,全面、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切实把新课标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努力让学生达到“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我校数学组老师精心备课、深挖教材、巧妙设计,精准教学,以娴熟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展示老师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张元老师张元老师教学《14×12》时,让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再创设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队列表演的情境,引发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14×12算式。问学生这道算式与之前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做铺垫。探究环节,老师提出两个问题:14×12怎么算?你为什么这样计算?张老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再结合课本上的点子图,圈一圈、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并用横式记录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其次请用不同解题思路的学生上台展示交流,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更深刻。课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轻松的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算理算法的问题。在练习环节,张老师创设了三种不同的题型进行巩固练习,有层次、有目的分层训练,既加深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意义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
邱丽宏老师
邱丽宏老师执教《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首先以学生喜爱的猜谜语活动为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利用小棒和计数器去主动地去摆一摆和拨一拨,让学生在直观操作活动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轻松解决了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发现不一样的算法,培养了孩子们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通过闯关和游戏的形式进行了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成长”。
朱忠节老师
朱忠节老师在执教《体积和容积》时,在导课环节老师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以贴近生活且有趣的“老师和学生的体积进行比较”拉开序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揭示课题后让学生们自发提问:通过课题你想要学习到哪些知识?让学生带着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叫做容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有目的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环节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交流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通过眼睛不能去分大小接近的物体大小时,让学生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而直观揭示体积的概念。紧接着用橡皮泥捏成碗状从而揭示出容积的概念,并进行体积和容积概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到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比较体积和容积的异同,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了体积和容积概念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亮点之一是:巧妙地“设”:设计让学生对老师外形的评价,然后设计与学生外形进行比较,当大小相近的物体比较体积时,直接吃掉一口红薯,再进行比较。设计巧妙、有趣,为学生学习体积和容积做了充分的铺垫,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亮点之二:大胆地“放”,新授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上台实验、比较、发现体积的大小比较,以及测量。突出“实验”这一过程,亲自探索,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体会成功的喜悦。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亮点之三:适时地“动”:比较容积和体积的异同时,上台说,上台去排队去组合,同一个物体,可以有不同的摆法,但是体积不变。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认识,拓展思维,发展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李丹丹老师
李丹丹老师执教的《平均数》时,采用“游戏导入”的方法,通过限时“记数字”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通过“关键问题”的设问-“其实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激发学生思考,引入“平均数”。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利用“学习任务单”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摆一摆”、“移一移”“算一算”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用“移多补少法”与“求和平分法”求平均数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体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再次通过关键问题的“设问”,进而对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解读,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促使学生了解并感悟“平均数”这个统计量具有“代表性”、“区间性”、“虚拟性”“敏感性”等特点;最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比较“平均分”与“平均数”异同等练习,增强了学生的“数据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据观念”,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秦梦琦老师
秦梦琦老师执教《评选吉祥物》时,创设了评选班级吉祥物的活动情景,通过一句“选谁作为我们班的吉祥物呢?”引发了同学们思考。秦老师设计的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让大家真实的经历体验了举手调查和投票调查两种调查方式的过程,最后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记录调查结果,然后到学习他人的记录方式,这一过程同学们自己思考与探索、相互学习与交流,课堂上的这些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丰富了对数据分析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据整理活动的兴趣。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扮演的是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同学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大家参与其中,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本节课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了数据调查的作用与必要性!使学生的数据意识得到了发展!
小学数学教研组教研
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更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勤研以善教,汇智而致远,做好每一次教研,上好每一节课,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落地生根,让每个孩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朵。
正所谓“处处是课堂,事事皆教材,时时可育人”,通过本次活动,激励学生与全世界的数学爱好者们在数学领域共同学习切磋,引导学生们跳出传统“刷题”思路,培养真正的数学思维,并深刻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