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我校邀请赵利剑老师讲述历史学习新方式:超越单纯复读

我校邀请赵利剑老师讲述历史学习新方式:超越单纯复读

今天,小编分享我们和一位北京四中历史资深老师的一手访谈。它是这段时间最受欢迎的一场直播,干货满满,花友们反响非常热烈。

这次,我们请到的嘉宾——赵利剑老师:在北京四中教学三十多年,所带班级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历史高考总平均成绩第一名,参与历史教科书编写...对于怎么带孩子学历史,他可谓真正的教育专家,有非常透彻的理解。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关于历史学习,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论点:不能做历史的复读机,希望孩子们能从历史中悟出些东西来。关键是对历史怎么看,对历史事件怎么分析,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

最近,赵老师新出了一套书《历史应该这样学》,是他在北京四中上过的历史课实录。一方面是对历史教材知识的拓展阅读,另一方面就是他对重要历史事件分析,这也是他最看重的历史解释能力。当孩子读到这套书时,能真实感受到四中的历史课长啥样。

借这个机会,我们请到赵老师详细聊聊,北京四中的历史课有啥不一样,历史到底该如何学。

两小时的采访中,干货满满。今天我们摘取了访谈中的精华要点,和大家做书面分享,相信读了这篇文章,对于历史学科的理解,如何带孩子学历史,都能有更透彻的认识。

来,一起听听这位资深历史老师的"大白话"...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01、北京四中历史课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和普通历史课是否不太一样?

赵利剑:开始前,先来聊聊历史这门学科。

任何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物理、数学,它有定理、有公式,把相关数据带进去进行推理,最后的结果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在推导过程中,出了问题,结局要么是推不下去了,要么就是推出的结果是错的。我们讲数学、物理这类的自然科学,它主要训练的是逻辑思维。

历史不同,是没有标准答案,是可以有不同解释的。

历史一切要以史实为依托。在我们都认可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对历史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释。

当然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违背,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些答案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格来说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只要以史实为依托,从自己的立场或角度分析,逻辑可以自洽,最后能够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这都属于历史的解释。

由于各种原因,教科书提供的只是对历史的某一种解释。我参与过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了解到教科书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篇幅不能太大,很多问题只能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还有,就是史学界很多前卫的、不同的观点,没法搬到教材书中。

那我觉得学生有时候可能会无所适从,他只能选择一种相对比较主流的、中正平的一种观点。

但是我觉得,历史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的解释。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所以,要说到四中历史组在历史教学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比较侧重于对历史学科的一些本质性、学术学科特征的强调,建立在课内基础之上的课外拓展。
比如说史实的掌握,分析什么样的问题,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对历史人物怎么评价的,前提一定是把史实弄清楚。史实都弄不清楚,后面一概都谈不上。
在史实清楚的基础之上,对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会给一些和教科书上不太一样的观点。
我给学生不太一样的观点的目的,不是为了颠覆教科书上的观点,目的在于说明教科书之外还有一些对历史的不同的解释。
 
你可以同意教科书上的观点,你也可以同意其他的观点,问题就在于你要知道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这个引导过程就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对这个史实怎么进行分析,采用什么样的逻辑,最后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把这些观点摆在学生面前,不是说一定要推翻教科书上的观点,是让学生有选择,你可以继续同意课本上的观点,你也可以同意其他的观点。关键是,你要知道这样的推导过程,这样将来对问题才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感觉,北京四中的特点,就是比较强调历史学科中这些比较本质的学科特点,建立在课内基础之上的课外的拓展,无论是知识的拓展,还是思维的拓展。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02

举例来说,怎样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有不一样的分析?
赵利剑:比如说,我们知道宋朝有一件大事,王安石变法。就是在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主持政务。他主持了熙宁新政,对北宋进行改革,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这个是北宋历史上非常大的一件事。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对王安石变法,就是有不同的观点。
 
个人觉得王安石变法是我在教学当中,遇到非常不好处理的一件事儿。
当你对它进行评价的时候:
背景好说:为什么要变法,北宋积贫积弱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所以到了宋神宗年间,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就要进行改革。
改革有什么措施,这个也好说。教材上写得很明白,而且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拓展。
最重要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第二是应该怎么去评价他,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对北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还是相反?
你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在宋代之后中国古代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是多面的。
比如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个大家都是承认的;但是在政治上一般对他的评价就不是特别高,甚至于在南宋时,对他的打压、贬低还是非常明显的。
 
到了近代,会发现不断有人对王安石变法给予正面的评价。有一些大的史学家,比如梁启超先生、现代研究宋史的专家邓广明先生,都给王安石变法一很高的评价,那这是什么原因?
 
我们就可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看到在不同时代的环境下对他的不同评价。
比如说,中国古代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不是很高。我们都知道,从古代的意识形态的角度,从当时主流价值观的角度来说,儒家有话语权。而王安石变法,无论是从他的指导思想,还是从变法的措施来说,都跟传统的儒家是有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比如说,他采取的那些措施,像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它加强了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它使得民众无论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富户,还是比较贫穷的,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这个在儒家看起来就叫与民争利。其实当时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就是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的财富是有定数的,财富不在官府,就在民间;现在从老百姓手里边拿的东西多了,国家收入增加了,这就叫聚敛,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就不是很好。
 
还有,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有非常恶劣的结果,就是他引起了北宋激烈的党争。围绕着是不是要变法,形成了所谓新党、旧党。
出现的结果就是,新党上台就对旧党进行打压,旧党翻盘后对新党打压。这样就把北宋的政治弄得错综复杂、乌烟瘴气,应该说这是后来北宋灭亡的很重要的原因。
虽然看起来说北宋是亡于靖康之变,事实上这种严重的党争,产生了非常非常内耗的作用。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到了近现代,又有不同。像梁启超先生,邓广明先生,说他是非常伟大的变革者。
 
中国近代是民族危机非常严重的时代,这个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外部侵略的威胁,甚至有几度有被列强瓜分,由半殖民地变成殖民地的威胁。
这个时候,中国近代是呼吁变革、呼吁强国的时代。我们本身就是需要变革,而王安石,他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变革的精神很强烈。在近现代来说,中国缺乏这样的精神,再加上近代对传统文化、对儒家一种批判也好,反思也好,认为儒家比较保守,所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这种评价就有渐高的这种趋势。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我把这种不同的这种观点摆在学生面前,你对王安石变法怎么评价不重要,你可以同意司马光的观点,你也可以同意梁启超、邓广明的观点,问题就在于你得知道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这种评价不同映射的是评价者自身,所处的时代需求不一样。就应了有一句话嘛,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任何人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时候,难免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这实际上,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对历史有更全面的,更生动的,更有血有肉的,更丰富的认识。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03

不同年龄段,学习历史的重点是什么?

 

赵利剑:说到在不同年龄段和学段,历史学习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如果孩子年纪比较小,在小学甚至学龄前阶段,你说他怎么学历史?
我个人觉得对低年龄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激发他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对历史先有感觉,先有兴趣。
 
这个时候谈不上知识的积累,完整的学科体系,思维能力,这些都谈不上,太早了。不要做超前的事情,不要揠苗助长。
 
能用什么办法来激发孩子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呢?最开始对历史的兴趣从哪儿来的?我感觉,就是历史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因为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以前人做得事情。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有情节,有过程;而且历史是极其复杂的。说实话,真实的历史比影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要精彩多了。
 
我最早对历史产生兴趣,启蒙读物是《三国演义》。当然三国演义不是史书,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它引发了我对历史内容的兴趣。从那儿开始,我就开始有一些拓展的行为,会主动的要去了解一些历史。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所以,如果说孩子是在小学、学龄前这个阶段,你想激发他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很简单,给他讲历史故事。
 
有一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叫林汉达先生,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秦汉的、魏晋南北朝的各都有一本,非常有意思。还有成语故事,上下五千年,这都是故事化的对历史描写。这个对于小学,对于学龄前学段的孩子来说非常适合。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小学和学龄前,主要是兴趣。只要在这个学段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目的就达到了。有了兴趣,后面才谈得上去花时间自主学习。
如果是上初中了,学校里边就要开历史课。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他就要相对比较系统的了解历史上发生重大事件,要有一定的知识的积累。
这个标准大概在初中来这个学段来来判断可能更合适一些,起码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那些重大的事件要知道。
咱们举个例子,中国历史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古代史,我们一般把它分成六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有这些历史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国古代它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王朝,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在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有哪些重要的历史现象,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件。起码教材上的那些内容,你课外有多少拓展,咱们要起码挨个走一遍。这样在初中的时候,就应该有相对比较完整的把握。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到了高中学生的思维就要从感性向理性的一种升级,向理性的一种发展。所以我刚才跟大家讲了,我主要在高中任教,包括我在内的四中历史组老师,在高中课堂上重点是对一些重点问题的分析,提升孩子的历史认知能力,提升他的历史理解能力,提升他的历史解释能力。
 
高中阶段,作为家长,要问一问孩子:这事儿你怎么看?你有自己的看法吗?你说你对这个事情比较感兴趣,比如说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对世界历史感兴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对某某人物感兴趣... 你怎么看它,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你要培养孩子对问题的一种比较深入的、理性分析的能力。
到高中,历史学习的层次就不是按知识量来判断,这就要考察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评判能力。一些学有专长的同学,甚至可以做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专题研究,我们叫研究式学习嘛。
事实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啊,我个人觉得专题研究还挺有作用,以前我也指导过我的学生做过这种专题,有一些非常成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04

历史怎样才能学得好,考得好?
  
赵利剑:有家长经常问我,孩子历史怎么能学得好,文科学习怎么能学得好?
我现在特别强调以历史为代表的文科学习要想学好,最重要的就是俩字儿:积累。
中国老祖宗做学问最讲究厚积薄发。文科学习,首先是要积累。历史是这样,语文是这样,政治都是这样,是积累,是触类旁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说的都是积累问题。
 
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文史不分家,史地政不分家,这说的是什么?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的文科学习,靠教材上的那点知识够吗?
积累很到了一定程度,阅读量到了一定程度,说实话,无师自通。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举个例子,我今年教高一,一周两节历史课,一节40分钟。课堂上再大的知识量,也只有40分钟。对历史的掌握,靠着一周两节课,80分钟的学习,远远不够。
我上课也顶多是把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简单的给学生分析,一般习惯于讲完单元,我要给学生推荐一些拓展阅读书。
扩展阅读,就是你得在课外大量的阅读才可以。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我刚才讲,现在适合中学生读的课外读物不是太多,我给学生推荐读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啊?
第一是我得看过。我得看过,我没看过我没有发言权嘛。
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则,咱们家长朋友们也可以把握一下,就是专业学者撰写的通俗读物。
专业学者撰写的书,保证了图书不出科学性错误,或者少出科学性错误。因为我见过粗制滥造的历史读物,不忍就没法看。我们讲学生看的任何书,不管哪个学科,要有助于他的这个成长,首先不能有科学性错误。
 
但是专业学者写的书是不是都适合学生看的,肯定不是,为什么?有的东西他太深,我们作为历史专业的老师,看这些书是很过瘾的,那你现在拿给学生看,反而有可能伤害他学历史的积极性。
所以,我才有第二个条件:第一,他是专业学者;第二他写的是比较通俗。
 
比如说有一位朋友说那个《熊毅讲资治通鉴》啊,熊毅讲资治通鉴我没看过,但是熊毅写的其他书我看过。比如他有一本书叫《春秋大义》,那时我觉得挺有意思。当然我觉得也稍微深了一点,高中学生可以尝试的,初中还是早。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吕思勉的书,我看着很过瘾。说实话,我觉得中学生很难看懂,但是他在史学界分量非常重。
  
有不少人和我说,上学时很讨厌历史,感觉很枯燥。反而在毕业后读一些历史读物或历史小说,才对历史产生了的兴趣。
 
因为学生时期接触的历史,可能都属于历史的宏大叙事,比较宏观、比较抽象,也比较枯燥。就只有骨头,没有肉,恰恰就抹杀了历史学科的魅力。
我刚才讲的历史学科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什么是历史?我们再说一遍,就是以前人做的事儿。它都是有始有终,有成功有失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选择,它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历史教材,不可能把这些历史的细节都写出来。但历史最有意思的在哪儿,就是细节。

05

到了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压力,历史,怎样学?
赵利剑:高中学段相对于初中学段来说,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些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一定要在历史的思维能力方面下工夫。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必须要有。
第一叫做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对历史进行分析的指导思想。然后叫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其实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培养的是有家国情怀的人,不能培养出一帮白眼狼。
然后特别关键的几点,就是在这个一头一尾,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中间夹着三个。
第一,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它不是简单的知道时空、知道时间地点就足够了,它是个观念的问题。理解历史事件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下,能在当时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也能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事件。
第二,史料实证,就是你我给你个材料,你要能从中把一些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然后能够组织把它跟题目的要求结合起来,组织自己的这个答案。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第三叫历史解释。我个人觉得,最高层次的其实就是这历史解释。这个历史素养,调动了各方面的综合知识。
你看,这几点个哪个是要求死记硬背的呀?当然,历史不背不行,但是光背也不行。学校里,包括社会上对历史学习一直是有一些误解的,认为历史就是背就行。
过去有句话叫“背多分”,背得越多分越多的情况。有的老师,比如理科老师会跟学生说,你这个物理化学不行,就选历史。意思就是历史好学,花点功夫背背就差不多了。你拿现在的高考题看一看,是不是背一背就可以了,一定不是的。
 
我1987年高考,那个年代的高考背一背可以了,现在是不行的。
 
现在,是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所谓的历史核心素养(就是前面讲的五点),没有一点是靠背一背就能具备的。
现在的高考历史试卷有个什么特点?不管是哪儿的试卷,全国卷还是北京卷是吧,没有照本宣科就考教材上的东西,都是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让学生解决新问题。
 
不会问你元朝哪年建立的,宋朝哪年建立的,变法人叫什么,那太简单,都是白送分的题目。现在的题目,对历史信息的提取,对综合分析,调动各种素养,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进行评价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说到历史素养的培养,除了大量的阅读,比如说课外的阅读,思维的训练啊,还有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考试,要做应试训练。
 
就算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题不会做,最后你输出端口有问题,你考试的成绩不会很理想。比如说你拿现在的高考题,给大学教授做,他未见得能得很高的分数,你说大学专业教授历史素养能低嘛?不是啊,他肯定历史素养很高啊,那他为什么考不了好,考不了高分,就是因为没做过应试训练。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除了多给孩子看历史故事,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方法,家长还能做一些什么能让孩子对历史就学的更有兴趣?
 
历史还有什么特点?历史无处不在。
 
我在北京,身边就是历史。北京是几朝的古都,好几百年了,古迹无处不在。
学生寒暑假的时候,逢年过节带不带他旅游?如果带他旅游,简单的就游山玩水,是纯休闲吃喝玩乐,还是说有点文化内涵?
我是感觉,文旅这个东西,得有个梗。我要上这个地方去,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你得能说出个门道来。比如说我去西藏、去新疆赛里木湖,看的是自然风光,那是领略自然之美。
你还可以去领略人文之美。我特别相信那个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把书本知识和迈开腿这件事儿啊,结合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