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耀中耀华教育网络迎来喜讯。
在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的“2022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征集暨《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汇编活动”( 以下简称“活动”)中,6所耀中耀华学校的8个案例入选。
活动围绕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相关的科研、教学、活动三个领域,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及海外孔子学院,征集体现国际理解、多语种学习、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互通互融等内容的优秀案例。历时近一年,《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一书于今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
入选耀中耀华教学案例
1、北京耀中小学部
教学成果:中国文化在交融的学习共同体中生根发芽
学校让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内外的空间尺度上、伴随学生成长的时间尺度上流动,在交融的学习共同体中生根发芽,让学生零距离、沉浸式感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融汇东西文化”的独特国际教育模式
本次入选耀中耀华教学及活动案例大多与特色科目“中国研习课”及“中华经典五分钟”紧密相关。
耀中耀华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与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对此,参与本次案例提交指导工作的耀中耀华首席教育总监吕子德博士解释道:“打从耀中数十年前在香港开办第一所国际学校开始,我们机构对国际教育已有独特的观点,我们的校监陈保琼博士2004年获邀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国际教育联盟 (AIE) 会议发表主题演讲,提出了‘国际’不等同于‘西方’的观点,并阐述了耀中‘融汇东西文化’的独特国际教育模式。这个演讲,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一直被西方话语权垄断的‘国际教育’的意思。而耀中耀华的整套中文课程(包括中国语文课、中国研习课、中国教室和中华经典五分钟),就是在这个认知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演化,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吕博士表示,作为项目参与成员,自己感到与有荣焉,同时他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没有了第一线老师的教学创意,没有了学校领导的推动,没有了校内各员工的配合,设计得再理想的课程,也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得知“中国八大菜系”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入选后,现在香港耀中担任商科与经济学老师的Zaid Saleh感到十分自豪。2019-2020学年,Zaid老师作为人文学科老师参与了上海耀中(浦东)中学部的这一项目。他认为项目式学习能将真实场景引入课堂,带给学生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单元学习的深入,学生们对于主题知识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其次,学生们需要针对某一研究话题选择清晰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因此他们的调研能力也会提升。另外,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也十分显著,他们能以符合受众需求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想法或信息。最后还有一点,通过概念、问题和理论分析,学生们能培养批判性思维,”Zaid老师说。
北京耀中的学生来自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华籍校长孙姗姗女士认为,在多元学生构成的校园中,为学生提供中文课程、中国研习课和双语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中文课程为例,“我们的中文课程在让学生学会运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帮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供中国文化视角,增进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或者跨文化理解力,促进精神成长,也着重培养学生于生活领域及专业领域的语言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各学科内容,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孙校长说。
上海耀中(浦东)华籍校长沈茜女士是入选案例“芳华——最美夕阳红”中国研习课项目的发起人。她表示,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更广泛的视野。学校应当保持开放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们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及社会发展背景,从而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吕博士认为,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和建立全球视野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愈发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不仅仅是国际学校的学生——不管生活在什么地方,在现代各种相对来说唾手可得的资讯工具的协助下,都是处于一个多种语言、多元文化和多维价值观交织的世界熔炉中,他的接触面可能是百倍千倍于他的祖父辈。要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他要如何多角度去了解这个世界?要具备什么能力去参与塑造这个世界?他不可能像他的祖父辈般只会说一种语言、只理解一种生活方式、只无条件地认同一种文化或一种价值观,除了各类学科知识技能之外,他必须要通过储备不同的语言工具、文化工具,并对这些语言、文化工具的优劣得失有一定的把握,他才会有能力多角度地去解读世界,有条件以求同存异的方式,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合作,共同塑造属于他们的未来世界。中国是世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上述的理解下,深入了解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观,我相信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