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在音乐与文字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东岸暑期书单

在音乐与文字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东岸暑期书单

北京东岸音乐实验学校

暑假已至,在这美好的夏季时光里,学生们走出校园,有些到访欧洲寻访大师、参加阔别已久的音乐节,有些跟随乐团展开巡演,亦有同学在书房、琴房、录音室感受夏日的热情。

乘着歌声的翅膀,

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

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和紫罗兰的宁静月夜,

听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

在椰林中享受憧憬幸福的梦。

这个暑假,王叶子终于确定未来将以美声专业申请大学。她看着最近相当喜欢的曲目――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感到兴奋且期待。

她写下满满的暑期计划,预习高二的课程,并针对美声所需基础开始学习德语,也开始准备雅思。她看见自己未来在舞台上闪闪发亮的模样,更加则充满动力。

对俞心妍来说,这个暑假是踏实的。每天至少四个小时的专业练习,从长音、音阶到曲目的练习,练习累了,就休息一下,玩玩乐高。她说,今年规划好了到上海找朋友玩,满是期待。

高强度的自律与甘于寂寞独处是音乐生的必要素质

热爱阅读的齐星照,在这个暑假长时间待在书房里,希望给同学们在上学年的诗集《初霁》设计藏书票。她也随父亲拜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李明滨先生,请教学习语言的方法。李明滨教授告诉星照,学习一门语言不只是背单词、练听力,亦要对当地的文学、历史有所了解,才能真正了解语言文字的内核。这个暑假,星照不断思索咀嚼这句话,这段对话为她日后的学习埋下充满希望的种子。

齐星照随父亲拜访李明滨教授

高度的专注与自律是古典音乐专业的必要素质,当你在学艺的路上不断探索,或许才能真正读懂自我,真切感受到自身的力量;而对现代音乐方向的同学来说,暑期的韬光养晦同样重要。

此时此刻,席语涵与张子健心如止水,稳定向前。他们每天花上近十个小时的时间准备托福、雅思,同时还要练习专业,这份执着让老师们感叹道“后生可畏”。席语涵说:“这个暑假就专注做好一件事,和同学彼此激发,一起成长,这种感觉特别美好。”

这个暑假许多同学迎来了暌违近三年的旅游,用脚丈量山河之余,亦在实践中验收学习成果。

王锡恩已经踏上了德国之旅,尽管这次的旅行日程,几乎被演出和学习的时间占满,他仍旧挤出时间参观歌德、贝多芬故居及科隆大教堂等著名景点。

王锡恩在亚琛Salvator Church演出

在我们和王锡恩的交流过程中,他告诉我们:“在这次的旅行中,我参与了德国老师的大师课,并和Euregio室内乐团合作演出钢琴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同时,也在德国举办公开独奏会,演奏肖练Op.10 No.4、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1、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Op.14、李斯特塔兰泰拉舞曲,曲子是熟悉的,但是听众和环境相对新鲜,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有意思的挑战。”

演出前的准备与排练

王锡恩也分享道,未来他计划申请德国的学校,因此特别重视这次的旅行。德国之旅结束后,他将参加歌德学院的德语集训课,以准备9月初的德语考试。同时,他也准备参与珠江杯钢琴比赛青年专业组比赛、施坦威钢琴比赛北京赛区专业组决赛,言谈间语气笃定,信心满满。

Euregio室内乐团

刘嘉艺在暑期之初踏上西班牙北部,参与贝纳斯克国际音乐节。贝纳斯克位于比利牛斯山山脚,有着如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景色。刘嘉艺与母亲拜访此处,穿梭流连于中世纪的古城里,流连于鹅卵石摞出来的房屋。夜晚,他与当地音乐家演奏室内乐与钢琴独奏,感受到呼吸里皆吐纳着古典乐的美好,为今年暑期留下难忘的扉页。

刘嘉艺参加西班牙贝纳斯克国际音乐节

旅行能带来改变的力量,也能让人的心灵变得柔和。今年,苏妮歌尔、王天一参加中国交响乐团附属青少年管弦乐团“八喜・打开艺术之门——2023暑期艺术节”的巡回演出,除了参与在中山音乐堂的开幕演出,他们还拜访了东莞、武汉、贵阳等城市。南方湛蓝的天空、绵延的海岸线带给他们开阔的视野,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将经典乐曲带给不同城市热爱音乐的听众,让他们认识了学习音乐的不同面貌——合作、分享与交流。

苏妮歌尔、王天一随中国交响乐团附属青少年管弦乐团巡演

王天一说,加入中国交响乐团附属青少年管弦乐团已有两年时间,今年以大提琴首席身份参与演出,在不同城市遇见了支持乐团的老朋友、新朋友,这让她认识到音乐的感染力及魅力,原来古典音乐也可以如此亲近观众,传播快乐、创作美好的回忆。

中国交响乐团附属青少年管弦乐团巡演片段

「喧嚣纷扰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百年孤独》是诺贝尔文学奖大师马尔克斯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最伟大、不朽的经典。巴勃罗·聂鲁达曾赞誉《百年孤独》是继《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文学作品,目前全球销量已达5000万册,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本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同时,它也是一部非常晦涩难读的小说,人名冗长繁复,情节曲折离奇,令人眼花缭乱,宛如魔幻泡影般的兴衰起落,创造出一个涵盖爱情与战争、政治与宗教、历史与神话、生存与死亡的想象世界,不仅写尽了悲欢离合,也诉尽了生命的悲欢与孤寂。

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也许,人生总有那么一段旅程,需要你在空无一人的荒漠中艰难独行。希望我们都能望向广大的时间轴,勇敢面对无人援助的处境,让孤独成为成熟的养分。不必彷徨,也无须恐惧,咬牙熬过孤寂凄清的岁月,终会找到自给自足的精神乐园。

「不止是历史,更是博物学著作。」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作者以清晰可读的散文,不到五百页的篇幅,讲述了人类从出现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本书的结构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工业革命”、“农业革命”、“认知革命”和“科技革命”,不仅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善于通过多种学科的视角,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资料数据,揭示人类历史上的大趋势和变革,分析人类发展历程中曾经出现或者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论点,对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本专业的音乐随笔。」

本书作者钱仁平,为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博士。该书是作者2002年9月到上海音乐学院读博士以来所写的听乐随笔,其中大部分是他在上海各音乐场馆听现场音乐会的感受与记录,少部分则是他在上海或其他城市看电影甚至逛夜市的听乐笔记。大多边写边发表在《音乐爱好者》的“听乐记”栏目。

在这本专业的音乐随笔里,包含了作者对谭盾《地图》评论。作者提到谭盾一直都在,甚至一生都将做“连接”的事,从连接自己的新旧作品,连接他人的新旧作品,连接自己与他人的作品,以及各种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对声音的创造力。本书同时也包含了室内乐、交响乐、现代室内歌剧、歌舞话剧等乐评,作者有功底,有见识,有文字,值得品读。

「坦率真挚,平和理趣。」

铁凝既是创作者,又是功力深厚的评论家,富含人文艺术学休养,身兼多重角色。本书收录了她的访谈、演讲稿和其撰写的小传,既有作者对往昔的回忆,也有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见解深刻,观点独到。文中有作者的博闻强识、对生活的关照,亦有对艺术的探求,与陌生人的交流,她的文字间,有一种粗粝的质朴和善意的温暖,也常能达到一种阔大理性的境界。

这个时代需要积攒什么?铁凝说,我们处在一个缺乏细节的时代,艺术作品尤其需要创作者在这个时刻积攒起爱与意志。对于多数创作者来说,创作是出于对艺术的爱,因为没有人强迫你创作。成功的艺术家其成功的路径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他们必备的,那就是爱与意志。

「因为对人道的关怀,将音符化作对抗战火的勇气。」

一八七六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卡萨尔斯,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大提琴家和音乐家。一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半生流亡海外。他拒绝前往德国为纳粹演奏,始终以他仅有的武器──大提琴和指挥棒──为深陷战火的平民筹备物资。面对生命最困顿的时期,卡萨尔斯的音乐依然和人民站在一起。

卡萨尔斯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心愿也落实在音乐中,他不只结交许多皇室贵族友人,更为辛苦工作的劳工举办他们负担得起的音乐会。他曾言:“音乐家也是人,他面对生命的态度比他的音乐更重要。”卡萨尔斯着实为一个关怀社会的人,他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来才是音乐家。没有卡萨尔斯,或许我们就不会听到巴赫那套著名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他十四岁时,意外地在一间老书店发现了这套被世人遗忘近二百年的经典作品,潜心研究练习了十二年后才公开演出。如今我们聆听这套优美且广为流传的无伴奏组曲时,也能通过跳动的音符来与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话。

「一本关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之前艺术史的入门读物。」

本书共二十讲,所述皆为名家杰构,凡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遍尝一脔。既讲述大师们个人的身世片段、艺术风格、学问修养,又结合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之时代背景,将文学、音乐、哲学等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地阐发人类对真、善、美理想的不懈追求。

在傅雷的引领下,我们被带往几个世纪前的翡冷翠、罗马,荷兰、英国、法国……走近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感受杰出作品里蕴藏的精妙的造型语言、细微的情绪色彩。这是一本适合艺术初学者阅读的书,对于艺术的认知,从追求形体上的纯粹美感到回归纯粹的真实,再上升到意识形态,表达作者的情绪思想及对美的追随。

「立体了解活跃于二十世纪的数十位大提琴大师。」

本书由旅美著名作家、翻译家陈安先生撰写。对于读者而言,这并不是一本侧重于大提琴演奏技巧的书籍,而是一本关于大提琴名家和名曲的好书。

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有趣的文字来向读者介绍——“加泰罗尼亚出了个卡萨尔斯、‘南美洲拳击冠”鲍罗格尼尼、见过列宁的皮亚蒂戈尔斯基……”,一位位大提琴名家从历史书里钻出来,仿佛跃然纸上!辅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将活跃于二十世纪的数十位大提琴大师各不相同的人生际遇和艺术成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仿佛为每一位大师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文辞平实、引人入胜,值得一读。

「漫游的每一步同时也是接近自己。」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却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在作品《德米安》里渴望地向世界提问,在本书中首次尝试给出解答。他的寓言并非高傲或是说教,而是从容如呼吸般的观察。在对人的精神道路几近朴实的描述中,展现有史以来最清晰、透明、无暇的风格。想要贴近生活的人,必须固执于恒常的精神漫游,坚持内心恒常的不安,漫游的每一步同时也是接近自己。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了解苦难的意义,追寻生命的真谛。」

古往今来,名人似乎多磨难,史铁生的一生又极其不易。史铁生出生于1951年,1972年双腿瘫痪,从此开始了未来几十年的轮椅生活,这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噩耗,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他在试图用一种平静无波的语气来描述瘫痪后的生活。作家张炜曾言:“网络时代繁衍出多少文字。纵横交织的声音震耳欲聋,却难以遮掩从北京一隅的轮椅上发出的低吟。……写作者的艰难和光荣,都体现在铁生这里了。

面对他的生存、他的杰出创造,没有人再去呻吟和苦诉了。他走完了自己的一段路,像所有人一样。他一生留下的痕迹,却是深而又深。我相信他不仅用生命证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诗与思的含义和力量。”史铁生虽然身有病痛,身受限于轮椅,却已走到了更深、更远的地方,他的文字平淡中包含着透彻的思想,能够带给我们一种无形的鼓舞,炙热且治愈。

「一个滑稽至极且让人怦然心动的精彩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罪与罚以及救赎的黑色幽默故事,两位管训少年受命运牵系,穿插过往时空的事件,交织出绿湖镇今昔纠缠繁复的惊异故事。本书以高妙的情节取胜;充满时空错位的荒诞,更充满不可预测的合理发展,处处洋溢着高明、机智的丰富趣味。

书中内容涉及救赎、命运等观念,作者运用紧密的结构、优美的文字,将书中每一个角色的个性都描写得深刻且生动,给人绝佳的文学阅读体验。

「精彩、充满戏剧张力、尖锐、风趣。」

成长是个让人烦恼的命题,它有时缓慢,如小溪般唱着叮咚的歌曲趟过,有时迅猛,如暴雨般劈头盖脸。本书描述三个孩子因为小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与感动,孩子的世界也有大人的纷扰。本书演绎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与戏剧性的情节,自出版以来,荣获普利兹文学奖,屡次名列权威机构推荐书单。作者立足于美国文学大师的地位,在纯真与老成、仁慈与残酷的胸怀里,终见超越分歧的人性追求。

「有趣的科普读物,言风趣幽默,讲解通俗易懂。」

这是一本有关大脑神经的趣味科普通俗读物。爱情真的由多巴胺控制吗?为什么你的记忆力会越来越差?人的睡眠受什么影响?为什么你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作者将带领你深入了解大脑,而负责调控有关“快乐”“记忆”“上瘾”“恋爱”等重要事情的,则是大脑中的通信员——神经递质,以了解以上这些问题。

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系统专业地解释什么是神经递质,它们在大脑中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清晰解释了七种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内啡肽。同时在每个章节的最后,皆贴心地添加了一张思维导图,提炼了该章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便于读者系统记忆与查阅。

「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改变就会发生。」

“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尝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新的行动带来了新的经验,而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5%——微小的改变,比100%的改变更能开启新的可能性。因为它指向的不是一个遥远的、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来的目标,而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行动,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几乎没有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