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以赛促学,百花齐放|朝阳凯文学校如何用竞赛教育激发孩子的多种可能?

以赛促学,百花齐放|朝阳凯文学校如何用竞赛教育激发孩子的多种可能?

 

提起“竞赛”,许多中国家长往往会陷入认知误区,他们认为:

竞赛,必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

必是力争上游、不甘于后的激烈;

只有学有余力的孩子才适合参加竞赛;

只有在竞赛中取得名次、分数才算收获,否则只是白白浪费时间陪跑……

而我们朝阳凯文学校,让家长群体破除竞赛“唯分数论”的思维,在这里,竞赛不是高中生大学申请的专属“预备役”,而是从小学开始便可以帮助孩子挑战自身的成长路径。

作为一所K-12国际化双语学校,学校保有独特一流的教学理念,贯彻IB全人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竞赛”教育融入一贯制教学之中,将竞赛思维代入到各个学段的教育之内,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在竞赛中自我突破。

“勇气、爱心、智慧、适应力”——

作为融合中西精髓、把握世界前沿教育理念的优秀学校,建校六年来,朝阳凯文学子在各项国际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斐然:他们不仅在美国数学大联盟、澳洲数学竞赛、等学科类比赛中拔得头筹,也在Botball全球机器人大赛、ASDAN模拟商赛等兴趣类比赛中奋勇争先。

朝阳凯文学生参与

RoboMaster 2021机甲大师青少年对抗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起,朝阳凯文还分别成为ASDAN中国(阿思丹学院)国际理工科竞赛和LIBF全球金融挑战赛的合作考点,让学生可以无缝切换课本知识学习与课外竞赛挑战。

在朝阳凯文,竞赛的意义得到了拓展,它不仅仅在于成败、得失,也并不限于成绩、分数,而在于:

开拓学习的边界、创造学习的动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赛”和“学”非但不能割裂,而且相辅相成;

“赛”和“学”不再是孤立的环节,以赛促学,方能从多个维度激发孩子的无限可能。

智识积累、能力提升、自我超越、领导力培养、创造力萌发……

 

竞赛教育融汇了朝阳凯文教育的教育精髓,也贯通了朝阳凯文的教育哲学。

学校提供的一流导师支持、一流设备与场地支持、科学的竞赛学习计划,更能够让学生在花样百出的赛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校中学,校中赛,赛中成长与飞跃。

上下滑动查看

作为独树一帜的精英学校,学校深知竞赛,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作用。而提供什么样的竞赛,则意味着学校能够建设出什么样的教育生态。

低学段
多类别
跨学科

朝阳凯文在教与学的大社区积极建设教育生态,用“课堂、课后、国际竞赛”三位一体全方面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们搭建竞赛思维,培养内驱力。从语言类,到数学类、科学类,再到跨学科协同类,朝阳凯文以赛促学,全方面支持学生成长。

跟随笔触,一同探索朝阳凯文优质竞赛教育的特色与魅力。

1. 语言类竞赛激发学习动力:

以赛促学,自我突破

语言学习,向来是国际教育培养的基石。如何将让学生从低学段开始逐步获得阶梯式成长,不断深入地把握一门语言,则尤为重要。

让低学段的学生多多参与语言类竞赛、语言类考试,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全面提升他们对语言工具的运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和综合素养。在高中阶段之前,实际上也有很多阶梯型的语言类竞赛和考试能够让学生检测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水平。

基于此,朝阳凯文将语言教学和竞赛考试有机结合,以赛促学,在赛事中让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找到荣誉感、成就感与归属感。

作为朗思国际英语测评和托福junior官方授权考点,朝阳凯文在课堂上采用融汇中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IBDP学术标准与能力培养为教学导向,从小学开始配备中外教双班主任,听、说、读、写,全方面训练;

在课堂之外,学校还设置了英文学术俱乐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单词拼写竞赛、英文口语训练和英文辩论赛;

每逢假期,学校还有英文阅读营,让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在阅读营中,同学们会在老师的帮助下,每天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同时,学校还特别为每位孩子定制了《阅读记录本》,同学们完成阅读日志的填写能够得到老师的反馈和自身坚持阅读的成就感。

同学们认真记录阅读时间、阅读内容和阅读感想等信息,进行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过去的假期中,阅读营的同学们人均阅读完成3本以上中外文图书,建立了深度的阅读习惯,锻炼了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实现了“利用时间”和“提高素养”的双赢。

朝阳凯文假期英文阅读打卡营

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跟着阅读课程和阅读体系循序渐进地学习英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部评测来对学习进行查缺补漏。不仅如此,参与全球性的英文赛事,能够让他们的英语应用水平取得更大突破。

朝阳凯文五年级的Annie同学为我们分享了她的成长故事:四年级时,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Spelling Bee 英文拼写大赛,经过5轮的淘汰赛闯入了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优胜奖。她自己提到:

“凯文的英文教学对我帮助很大,我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备赛取得的优异成绩都与学校的英语教学息息相关”。

——Annie 同学

Spelling Bee被誉为英语界的“奥林匹克”竞赛。在中国,SPBCN 国际英文拼词大会(Spelling Bee of China)是目前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海外英文赛事。除了Annie同学,在2021-2022年度入围城市半决赛的名单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朝阳凯文小学部同学们的名字:

从国际标化语言考试、语言类国际竞赛,到演讲与舞台表达,每一年,朝阳凯文都着力在语言教育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语言类竞赛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动力,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学习路径。

2. 破除数学焦虑:拓宽视野,感知逻辑

相较于语言类竞赛,数学类的国际赛事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因为在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老师与学生往往面临着“数学焦虑”。

然而,数学又是一门极其依靠阶段性学习的学科,难易分层,从浅到深,从点到线,从平面到立体。

在朝阳凯文,数学类国际竞赛是为数不多向小学一年级同学开放的国际赛事,这些赛事一方面能够契合各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掌握能力,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数学焦虑者”在系统化的竞赛知识培训中收获信心。

朝阳凯文四年级的田同学Teresa的讲述,让我们探出了究竟。她提到自己在报名了AMC8竞赛后,带教老师对于数学竞赛知识的教授,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学科兴趣:

 

“我特别喜欢课堂上的氛围,在课上,老师鼓励同学们都大胆地在黑板上写自己的解题思路,即便是答错了,老师也会引导我们找到正确和合适的学习方法。”

 

——Teresa

而随着备赛和常规数学学习的进步,Teresa的数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A+的好成绩,这对她来说有极大的鼓励。

朝阳凯文的生涯规划老师张海珍尤其提到,学生们参加全球性数学竞赛,短期来看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长期来看,其实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超越了传统数学课堂的知识讲解。

 

“参与袋鼠思维挑战赛对许多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富有的脑力激荡的挑战,因为这一挑战赛的题目设计得非常灵活、开放、有趣。在解题的时候,他们能够体会到对图像的感知,对逻辑和空间的感知。很多学生参加结束之后他们会反复提到那些题目的趣味和场景性,怎么进行解答,怎么去思考,而并不仅仅纠结于自己拿了多少分数——这恰恰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张海珍老师

在朝阳凯文,一线国际竞赛指导老师还非常注重从国际竞赛中挖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是对数学学习有较高把握能力的同学,还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都有机会在国际赛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朝阳凯文中学部数学老师覃灏便是这样一位热衷于将数学竞赛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教育者。他从2018年至今一直在朝阳凯文任教,是IB、AP、A-Level、GAC、IGCSE等国际课程的认证教师。在2020年澳大利亚数学竞赛中,覃老师因辅导的学生比赛成绩出色,被授予AMC大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有些竞赛更多的还是平时数学成绩相对优秀的孩子愿意参加,可是我们会希望你即使是不同学习发展方向的孩子也做一些尝试,例如我们学校有艺术高中,还有音乐高中,明年还有普高,不同的孩子的背景,参加或者接触数学竞赛的话都是有帮助。例如一个学音乐的孩子,我们也会鼓励他去参加数学竞赛,因为我们认为他以后专业上碰到的一些难题是需要一些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考虑问题的。”

——覃灏老师

覃老师一直致力于通过数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

他在学校积极推广数学和逻辑解谜游戏,组织整个中学的竞赛培训和数学兴趣活动。此外,他还为艺术班学生开发了特殊的数学教学单元,组织学生绘制融合不同几何元素的镶嵌图案,手工制作复杂的几何多面体,甚至创作数学歌曲等等。

艺术班同学们制作的几何多面体模型

数学并不是一门“可怕”的学科,朝阳凯文的老师们通过“赛中学、知行合一”不断引导孩子们正确应对数学焦虑,拓宽他们思考的维度。

03 顶尖资源助益科技类竞赛:

问题驱动,把握前沿

科学创新是朝阳凯文鼎立全国国际学校的三大特色之一,我们能经常看到许多凯文学子在科技类学术活动、竞赛活动中拔得头筹。作为STEM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人工智能、编程等信息技术知识被纳入了各个学段的科学创新教育之中。

在朝阳凯文小学部,学校整合了信息科技课(Information Techonology),不同年级段讲授不同程度的入门信息技术知识。四五年级以信息素养、office软件应用和基础编程语言为主,而六年级则开始讲授更为复杂的scratch、phython语言、EV3编程等。

在精密的科学课程设计基础上,朝阳凯文的科学竞赛培训,凸显了很大的资源和设施优势。

此外,学校搭建了大疆机甲大师和亚马逊Deep racer的教学场地,供孩子们进行深度的机器人和编程竞赛学习,场地内提供了基础的应用设备,极大地降低了同学们学习相应软件、设施的门槛。

图源:大疆机甲大师 官网

大疆主办的机甲大师机器人大赛、亚马逊Amazon Deep Racer赛事主办方都将朝阳凯文选为了合作学校,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凯文卓越的科学创新教育的肯定。

朝阳凯文的机器人俱乐部也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屡获大奖,2019年7月,机器人全球总决赛中,朝阳凯文学校荣获2019赛季全球唯一 Botball杰出中学奖。同年底,在日本RoboRAVE机器人比赛中,学校又是在参赛的50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学巡线组亚军和小学巡线组一等奖。

放眼未来,以科技创新力驱动的世界,必定需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凯文教育正为此砥砺前行。

4. 超越学科壁垒:全面发展,领导力提升

除了在竞赛中锻炼各项技能,朝阳凯文也十分重视学子们在国际竞赛中团队协作、综合素质和领导力的提升。

USAP的全称是美国五项全能学术挑战赛,最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开放,共包含五个学科领域,分别是数学、社会科学、科学、文学、艺术,而每一年USAP都会给到全球参赛者一个主题和五个学科相应的学习资料,由参赛者们各自组成参赛队伍,融合五大学科与主题内容进行项目研究和小组汇报等。

USAP学术全能比赛,能够让学生整合五大学科(数学、社会科学、科学、文学和艺术)的知识,欣赏理性与感性,追求科学与艺术,超过100小时的全英文学习,让学生将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备赛经验、团队协作的能力融合在一起,在未来,进一步发展成为全方面的优质人才。

这一特点与朝阳凯文的跨学科教育底色不谋而合。从师资背景来看,朝阳凯文老师的背景跨越多个学科,在指导学生们准备竞赛的同时,不仅能教授孩子跨学科的知识,也能让同学们充分的将知识串联,达到真正的活学活用。

张海珍老师提到,去年,凯文五年级学生吴鸿霓参加了USAP的竞赛之后,他的家长感受到了孩子在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极大提升:

 

“2月份时,由于寒假和疫情,孩子充分利用了假期的时间为自己报名的USAP竞赛学习进行准备,而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对学习的自信心也提高了。”

——吴鸿霓学生家长

 

在2022年5月公布的USAP竞赛结果中,朝阳凯文学生在USAP 2022中斩获了21个奖项。朝阳凯文学校也被授予“全人教育发展奖”“通识教育先锋学校”的荣誉称号,吴琼老师和张海珍老师被评为Senior Coach。

5. 结语:学与赛,进与跃

教学不止存在于课堂之上,在朝阳凯文,教育是时时刻刻发生的;

而课堂也不止发生在教室之中,在朝阳凯文,教与学也许还发生在田径场上、美术馆内、学术俱乐部中,甚至每一次国际竞赛中……

朝阳凯文学子,在竞赛中检验自身学习能力,查缺补漏;

在竞赛中破除数学焦虑,跟随老师的步伐找到学科的乐趣;

在竞赛中基于学校资源,触摸先进的科学技术,养成良好的问题解决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在竞赛中让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超越课堂、超越校园,突破学科壁垒,让知识发生,让智慧发生,让教育时时刻刻发生。

在激发和探索中点燃兴趣的火花,在创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应用中开启培养回馈社会的意识,在学科中穿梭与跨越,在科技中遨游与感知。

根深路远,道阻且长,竞赛,不仅是得失输赢,更多是人格的历练——

这,恰是朝阳凯文的教育哲学。

 

In the past six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Beijing Chaoyang Kaiwen Academy, CKWA student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At Chaoyang Kaiwen Academy,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etitions has been expanded, not only in terms of success or failure, gains or losses, grades, and scores. Instead, it lies in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learning, creating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nd expanding students' horizons.

 

Teaching does not only exist in the classroom. At Chaoyang Kaiwen Academy, education occurs all the tim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y also occur on the track fields, in art museums, in academic clubs, and even in eve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