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一起来找寻枫叶课堂的中国印记

一起来找寻枫叶课堂的中国印记

3月4日,全国两会开幕之际,中国教育报以《中华传统文化“染红”枫叶》为题,特别报道枫叶世界学校课程的中国元素,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首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枫叶世界学校课程植根本土,通过现代化的课程设计,引领学生浸润在中华文学、历史、哲学等众多领域,培育既有民族自信心又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精英人才。


诗歌教育的目标是导向心灵与情感的丰盛,以及对世间万物的诗意感知。中华诗词文化璀璨夺目,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具有极高辨识度与艺术价值。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诗感”,枫叶的老师让学生以自己名字中的汉字为核心进行诗词创作,个体(姓名)与古诗词开始产生直接的情感相关。

 

 

名字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个人标识,寄托着父母最美好与最深切的祝福,通过对名字进行诗词创作,去认识“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这样的作业,值得珍藏一生。

 


  

诗歌作为情感与思想寄托的重要载体,中西方殊途同归。同样是“怀念亡故,感慨今夕”的悼亡诗,中国有苏轼的《江城子》,西方则有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On His Deceased Wife),二者有着明显的异同。

 

课堂上,老师通过双语授课,引导学生从文化差异(悲/乐)、表达方式(直接/间接)、意象差异(现实/抽象)等方面进行对比赏析,并试着将《江城子》翻译成英文诗。中西同步带来的文化碰撞,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给你两件青铜鼎,你能否分辨出它们的不同?何者可称为国宝? 文物的可贵,不在于它自身价值,而在于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等节目生动形象地再现国宝背后的历史,让人耳目一新。受此启发,枫叶老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件国宝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了解和关注国宝的前生今世,并写出能够反映该国宝特征的广告语。

 


  

“分则天下太平,合则风起云涌”,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杜虎符的著名广告语,学生们进行了模拟创作,其中不乏满分佳作。

 

在历史课的以点带面一脉相承中,老师引导学生跳出个人的悲喜,纵身历史的长河,去领略上下五千年的起承转合,看一代代的江山起落,没有成王败寇,一曲落,一词新,终成不朽长歌。而作为背景的人民群众,才是最珍贵: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一次,我们从春秋战国穿越到现代……你是一名墨家弟子,精通机关与建造术,为了能在现代生活,首先你需要找到一份工作。那么你的简历会怎么写?你的求职意向是什么?恰好,你的同事也是穿越而来,并且属于法家学派,你如何评价他?他的哪些思想是你所欣赏的,哪些在你看来是他职业上的绊脚石?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游走各国,发表自身的政治理念,进而形成各式学派林立的局面,史称“诸子百家争鸣”。 通过课堂设计,学生们化身诸子百家走在求职的路上,产生利益相关的代入感,从而能够切身地分析学派思想与个人气质,发现诸子百家的时代与现实意义。
类似的还有“与古人对话”,让古人化身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各种模拟场景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用文化的视角剖析问题,用实践的双脚丈量理论的距离,用思想的目光认识自我,并能效仿先贤为理想勇往直前。

 

 

枫叶课堂是活泼的、灵动的,实行小班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充分的关注。老师们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各种代入的形式去体验古代文化与思想,中国元素不再只是沉睡在书本里的符号,它们苏醒了,并与学生同行。

 


  

中国文化深邃广袤,是无数往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非物质遗产。枫叶在课程实施中,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升华学生中文造诣与综合素养,实现传承与传播中国价值、凝心铸魂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