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续了前两年的遵道互助成长项目(以下简称遵道项目)后,2021年暑期,在老师的带领下,上海德英乐学院的同学们再次前往遵道,与四川遵道学校的同学们共同开启今年的互助成长之旅。
遵道项目
绵竹市遵道学校是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体制的学校,居绵竹城西八公里处的绵竹市遵道场镇,创建于1919年,震后由万科集团全资捐建,占地53.5亩,建筑总面积11793.00㎡。
2019年3月
四川遵道学校和上海德英乐学院,共同提出和设计了旨在提高两校两地学生交流和成长的“遵道地方调查和遵道学校互助成长项目”。
2019年6月
上海德英乐学院师生8人前往四川遵道,与遵道学校共15位学生组成了5个项目调研组,针对遵道地区的多元社会要素:经济、文化、民生、教育、旅游,开展了第一次互助成长之旅;
2019年11月
四川遵道学校师生一行6人来到上海,与德英乐的学生一起上课、参加课外活动、体验学校生活……在稚嫩的心里播撒希望的种子;
2020年7月
德英乐学院师生12人第二次踏上了遵道的旅程,聚焦经济、文化、民生、教育、旅游,与当地11位学生再次组成互助成长小组,在短短12天时间里,为九龙学校捐赠图书,成为遵道茶产业代言人,为旅游发展制作美食图鉴,把音乐写进遵道孩子的心里……
2021年7月7日
闵行联合学校师生一行21人,第三次来到遵道,在这里将成长续写,将友谊续写,共同经营研学项目,共同书写自己的故事……
为何遵道项目在闵行联合学校同学、老师和家长心中有如此高的地位?
万科德英乐和遵道学校的孩子在遵道项目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四川绵竹当地民生、经济、旅游、文化艺术、教育等情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从书本到实践,从立项到落实,真正实现“无边界课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研学项目中,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思考融入到每一天的所见所学之中。互助研学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充分锻炼、展现了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今年的遵道项目有什么不一样?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今年的遵道项目采取了招新制,即组长进行项目推介,同学们踊跃报名,海选后初步设定成员,成员进行小组选择,再由组长面试方能通过。同时今年VKBS学生也加入进来,参与副组长竞选,使得队伍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有活力!
这是闵行联合学校(上海德英乐学院与上海闵行万科双语学校的联合)的“真融合”,打破年级与年龄的界限,高年级同学起带领作用,低年级同学用年轻与活力为团队注入新能量,充分凸显团队合作的优势,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也是闵行联合学校与遵道学校的“真融合”,打破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让成长自然而然地发生!
民生、经济、教育、艺术、旅游五个小组在延续遵道项目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制定今年的方案与计划,今天我们也将跟随同学们的脚步,与大家共同成长。
01、民生组
民生组最关心的还是遵道地区人民的生活现状,尤其是需要帮助的群体,同学们走访了居民家中,走访了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家庭,同学们也拜访了文风村村委会的基层干部,希望从他们这里得到更加精准的信息。遵道当地的人民有很强的幸福感,幸福感的来源不是金钱的多少,而是对生活的满足,对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
体验民生,有甜有苦,同学们调研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因常年在外工作,孩子和祖父母共同生活,这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不重视学习、祖父母无力管教等,这是这些家庭的痛,也是社会问题。好在有政府的帮扶,学校及老师的关注,这些孩子和家庭得到了很多帮助。
民生组在去年进行了图书募捐,民生组的同学们原计划前往九龙学校进行图书整理,在出发前学习了很多图书分类、图书管理的知识,并且整理了完整的分类方法、制作了一套图书馆管理体系,但在同学们到达九龙学校之后发现,学校已经将图书很好的整理分类,并且有自己的图书馆里系统。组长Rachel回忆道:“这些图书管理知识不仅仅只是图书管理,也是我们学习管理,其中有很多方法是相通的。九龙学校图书馆的计划落空,给我们上了深刻又生动的一课,我想如果还有下一次,我们会提前联系,了解好具体情况,并做好准备。”虽然有些遗憾,但是今年Rachel和去年民生组成员Janet又为九龙学校捐赠了79册图书,为学校图书馆添砖加瓦。
除此,同学们还去了剑南春酒史博物馆,酒是中华文化之一,学习一段历史,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遵道。
Rachel 同学临危受命,担任民生组组长,这次经历给她赋予了更多责任感:
这次活动让我成长了很多。其实一开始民生组的组长并不是我,而是Janet Zheng学姐。很可惜她后来无法参加,我猝不及防地成为组长了。当时我很紧张压力也很大,但还是尽力而为的去准备。来到了遵道以后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第一次带团队,以及去九龙学校时图书整理计划的落空等。感谢小组成员和我一起努力克服,我也获得了一些经验。这次活动还给了我们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我本来是个很内向的人,前阵子在人面前讲话时声音甚至还会忍不住发抖;和陌生人相处时有时也会感到很紧张……但现在我不一样了,我比以前更能表现自己还有更能与人相处。我很感谢俞校长和张校长,还有我们的带队老师,我也很感谢我的组员,认真完成每次任务,给我莫大的支持!
来自遵道学校的同学们也感触颇多:
郭同学变得独立起来:
这次研学活动使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欣赏到了家乡美丽的景色,还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增长了见识。更大的收获是通过这次研学我学会了生活上的独立,离开爸爸妈妈羽翼的庇护,我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我很珍惜我们小组之间的感情,外出的几天,我们就像一家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很荣幸能认识大家!
贺同学开始思考社会责任:
五天前,我和组长组员们很陌生;五天后,我和他们彼此间更加熟悉,互相的友谊更加深厚;这五天里,我做了很多,很累很辛苦,但也有些收获,让我更加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让我从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慢慢变成一个勇敢负责的人;这次活动让我又一次地接触到了社会,这定是一次难忘又深刻的活动。
02、经济组
怀着一腔热血,经济组的同学在遵道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经济实战。他们观察了遵道地区的市场特点,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地消费者对水果的喜好与消费习惯、当地市场的购买力与需求弹性,同时调研了附近卖场与集市,并迅速找到水果供应商,开始了销售大作战。
看似一项不复杂的销售,但孩子们充分利用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范围是多少?进货数据范围多少才能满足一天的销售,同时能控制成本?需求弹性如何应用在这里?
Mason Zhang 是经济组的组长,经济也是他热爱的一门学科:
“在活动正式开始的前几周,我的理想十分的远大,我加入经济组的原因起初就是想帮助遵道地区拉升经济,所以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想做宏观调控,但是这个方案可行性低,所以我就开始想有没有通过微观经济的方案来提升当地的经济,前前后后我想了差不多5个方案,在临出发前确定了最终方案,做大米的线上团购和线下定点配送,在遵道的第一天晚上老师们告知我大米是民生物资,最好还是不要售卖,当下我们就换了一个新的方案:水果批发和零售。虽说是研学活动,这个方案把研究和学习两个方面都包含了,但是对于当地的经济的帮助微乎甚微。所以之后我们就开始想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以低廉的价格来出售水果,尽可能的增大消费者(居民)的权益。”
从做方案,到不停地改方案,到确定方案,以及最后的落实,需要不放弃而又坚韧的品质,无论是SDA,还是VKBS,以及遵道学校,都是同学们必备的品质。
除了售卖水果,同学们与金龙鱼代理商负责人进行访谈,讨教经销经验。
Mason Zhang给经济组的同学们用实例上了两堂关于“需求定律和需求弹性“的经济专业双语课。
来自VKBS的Lucia Liang在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
遵道研学对于我而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短短七天的时间,让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虽然从规划到实施的过程也不是那么顺利,但是大家齐心协力,我们很快找到正确的方法并解决问题。大家对经济学也有了一定了解,也丰富了实践经验。
03、教育组
都说百年育人,教育是长久的过程。如何能在短时间让更多的孩子受到启迪,这是教育组的组员们一直在思考的。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商讨后,组长Emily决定今年推出素质教育课程。小组成员根据性格别分成了三个小分组,为了加强组员间的黏性,开展了free writing的热身活动。
组长 Emily Li是一位对教育很热衷的学生:
这一次我们教育组的活动较为特殊,主要围绕组内的六名遵道孩子们展开。三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每个孩子的鲜明个性都得到了充分显现。虽然有平时活泼好动让我们的副组长很是头疼的同学,然而在很多个瞬间,我看到他们在课后为大家默默付出的可爱的一面。还记得在为《小王子》配音时,我顺带与一位同学探讨对于了文中关于人与人之间该如何建立羁绊,又该如何面对别离的境遇的部分。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最后临走时她写给我的信中出现了对于这些内容的思考,也试着做到了平复自己的情绪。相信这些点点滴滴,都能够成为我们的绘本中的一角,成为九位主角们难忘的一个夏天。
来自VKBS杜同学说:
在这次去四川的研学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在七天的时间内 ,我们去了遵道学校,在一起做一些研学活动 ,也聊了聊我们的朋友对其他组员的看法,做到了相互尊重。不仅和当地学校的同学有了交流,在思维上有了交流和碰撞, 同时也参观了四川著名景点游玩。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不管是和老师们还是组长、组员们,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关爱。同样,我们把我们收到的这份关爱再次传达给了遵道学校的同学们,最后能够一起完成作品,共同收获难忘的时光。
来自遵道学校宋同学热爱画画,她说:
我觉得大家在这段时间里总体上都很兴奋,但是还是能够能踏踏实实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虽然有一些人起初不怎么会画画,但是他们还是很努力地去尝试了,画得也非常认真。我希望之后如果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再见面。
04、艺术文化组
去年遵道项目同学们合奏的美妙音乐依旧在耳畔,今年艺术组的同学们又带来了新的听觉体验。
在音乐教育方面,同学们在两天时间合奏了一曲《稻香》,庆幸的是我们组的同学都有一些音乐基础,因此学起来很快:吉他、尤克里里、键盘和声乐,优美动听的音符从孩子们手中的乐器传出,从孩子们口中唱出,总让人有着充满希望,充满力量的神奇感觉。
遵道的同学们觉得虽然练习是辛苦的,但很喜欢,也会坚持下去。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和酒文化是遵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一同来到了剑南春酒史博物馆和赵坡茶仙谷。
艺术组组长Calendula Zhou认为本次研学给她职业生涯的启发:
作为这次遵道之行艺术与文化组的组长,我遇到了许多的挑战:临时修改行程,对于组员职责的分工,调整授课进度,在去茶庄的前一天才了解到有的项目是要收费的等等。虽然这些在当时觉得这都是些不小的挑战,但现在想想,这些意外都是对我的一个历练。我一直以为自己大学将在音乐方向学习音乐制作与工程,希望能成为一名独立音乐人或编曲师,活动结束后,我想以后也许有幸能做一名老师,或在大学中学习音乐管理。遵道项目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不断地思考人生,我想我会永远记住遵道,记住绵竹和德阳,以及这里美丽的人儿。
Grace Qian是SDA的一名音乐生,这次活动历练了她:
这次遵道的研学活动很难忘,让我不仅仅收获了友谊,比如和遵道同学们一起唱歌和聊天,更提升了能力,充分的利用老师给我们的资源进行研学,以及每天很有规划的复盘。
05、旅游组
如何发掘当地旅游?如何发扬旅游业?这是旅游组同学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了解遵道的人文是发展旅游业的第一步,这几天同学们走访了剑南春博物馆,了解遵道酒文化与酒产业,在剑南老街体验御酒历史和川酒会馆,他们看到了关帝庙和古戏台;在诸葛双忠祠领略古人的忠君爱国;在赵坡茶仙谷,同学们采茶、炒茶、揉茶,了解茶文化,学习茶历史……同学们走访了旅游局,在和副局长交流后了解到绵竹未来旅游规划重点将落在自然景观,包括打造熊猫谷,建设冰雪运动项目和玻璃栈道等,未来高铁的开通也将会为遵道地区带来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
如果让你在绵竹玩一天,你会怎么玩?我们一起来看看旅游组的one day trip与city walk。
组长Krystal 在活动中成长:
遵道互助成长项目,真的让我成长了。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绵竹,也是我第一次担任组长的角色。在这里我学会了规划,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成果离不开每一位组员。遵道的同学很热心,我们对遵道不熟的地方,他们会很积极主动的承担起来。在团队的带领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有效的推动项目,当组员有困难时,我需要及时沟通解决……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以及生活中,我能够多尝试用不同的角度思考,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绵竹是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不仅仅因为有任安之俊逸,诸葛之忠烈,浓厚的文化积淀,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态度,让我心中有光,让我学会探索。
旅游组还有众多来自遵道的同学们,李同学说:
这几天的研学活动,让我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对绵竹的未来发展蓝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我期待绵竹未来的发展,也期待自己的成长
这次研学让胡同学重新认识了绵竹文化:
漫步在剑南老街和酒窖里,阵阵酒香迎面而来扑个满怀。在剑南春博物馆中,古代中国的酒文化博大奥义,作为后辈的我们为之感叹!同时我切身体会到了巴蜀文化。实践出真知,这次研学对我意义重大。感谢各位来自学长学姐以及老师对我地照顾和关怀!
老师们说
张校长带领着孩子们在遵道,她高度认可这样的成长交流活动:
每年暑期,旨在提高两地学生交流和成长的“遵道地方调查和遵道学校互助成长项目” 如约而至。两地三校的孩子们通过为期一周的走访和调研,共同制订针对遵道地区的多元社会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从经济、民生、教育、旅游、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共同探索如何整合各方资源更好地实现两地学生的学术交流;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项目;深入了解当地民生(衣食住行等)发展,设计力所能及的帮助当地民生发展的计划方案并进行实施。在此过程中,打破科际间、学段间、学校间以及课堂内外的界限,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在交流中打破壁垒实现融合,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校园、打破课堂的边界,走进社会、亲近大自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用脚步丈量世界,这就是无边界课堂研学之旅的魅力所在。
刘老师是领队老师之一,她从期待到欣慰,为学生点赞:
作为领队老师,最高兴的,莫过于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最欣慰的,莫过于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最牵挂的,莫过于孩子们的安全。本次研学活动是万科德英乐闵行联合学校“真融合”背景下的探索尝试,将”无边界课堂”落于实处。孩子们将研究和探索精神融入到本次四川遵道之行的分分秒秒。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了农村的田埂间,小镇的农贸市场里,民宿的炊烟中,农村小学的心愿亭下。他们的足迹走过了四川的青山绿水,也留在了经历过苦难和沧桑的“5·12大地震“的遗迹上。孩子们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带着研究问题的研究小组项目,也充分锻炼了他们沟通、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更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和四川遵道学校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仍记得,7月13号当天,在双方学生告别交换书信的时候,同学们都在笑着,但难掩眼眶中打转的泪水。我相信这次研学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这次遵道之行更是对他们眼界的拓展和人格的塑造,其影响将伴随、造福终身。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向孩子们喊句话:“孩子们好样的!你们是老师们的骄傲!”
陈老师是带队老师之一,她认为这次研学活动是同学们和老师们共同学习成长的机会:
这次的研学,最直观的感受是应了那句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无论是当地天气带来的影响,还是研学计划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学们都沉着应对,虚心听取建议并快速反应,和遵道学校的同学友好互动,在过程中应该都感受到了计划与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学会享受当下。老师们也都尽全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次研学不仅是同学们能够互相学习进步,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谢谢所有老师和同学们!
Ms Emma Wang是带队老师之一, 也是SDA的升学指导老师,她认为遵道项目帮助孩子们提升软实力,这些是海外大学所特别看重的:
还记得俞校长在开幕时回忆前两届遵道研学的情景,他着重提及了方榕剑同学在遵道的收获与成长。
确实,遵道研学在第一届毕业生的海外大学申请中受到了知名高校的特别关注,在沈静静同学的录取信中,对于遵道活动的收获与思考被招生团队高亮标注。方榕剑同学、沈静静同学连续两年都去到了遵道,活动中对民生对社会的思考,扩大了思维的广度。
不同专业选择的孩子,在遵道活动中都有着不一样的收获。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平日里看似“默默无闻”的孩子,领导力和组织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在家里娇滴滴的孩子,责任感、互助和勇气今人刮目相看;在音乐殿堂里探索的孩子,发现了音乐带给生活最真挚的感动。
有的人认为结果永远是导向,但其实不然,破壁、蜕变、成长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也最能体现真实的你,也是大学在甄选人才时所珍视的。
孩子们在融合的过程中,勇于“破壁”,敢于坚持,真正地激发了自己的无限潜能。正是这一份精神,引领着他们在未来学习、大学申请,乃至海外求学中,用属于自己的坚毅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期待孩子们未来的表现。
本学期的遵道项目已经落幕,但是遵道的互助成长还在不断地进行着,与遵道的故事也将在新学期的DTD TALK中一一呈现。我们相信这样的活动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体验,更像是航海中的信号塔,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给人鼓舞、给人希望、给人方向……我们希望同学们在项目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独立,还有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热爱学习…… 在“真融合“的氛围里,我们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与蜕变,我们期待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起来的你们!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