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优秀大学,它的任务不仅仅是测试学生是否具备优秀的智商,而是引导他们走向启蒙,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性得到最富有成效和全面的利用。”
这是鲁思·西蒙斯(Ruth Simmons)在哈佛大学2021届线上毕业典礼的演讲。的确,自新冠疫情以来,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哈佛大学等世界高等教育机构、教育专家们纷纷将一个议题摆上桌面:我们的教育未来将去向何方?
由哈佛大学发起的「教育的未来」研究小组说:“如果我们在之前就意识到了解学生需求、围绕需求设计学校的重要性,或许我们就不会在这次动荡中遭受如此大的冲击。”
而在北京,有一所开学不到一年的学校,却颇有先见之明,早早认识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如此,这所新建校能够在中国国际学校受到疫情影响最大的时刻逆势而上,短短时间内便在家长圈中收获了好评无数。在最近一次家长调查中,家长对这所学校的满意度是100%!
这所学校就是坐落在朝阳区、毗邻红砖美术馆的北京致知学校。
2020年,这所新建校成立之初时就已经足够引人注目:
1.坐镇的创校校长张晔是有20余年K-12学校管理经验的国际教育领域专家;
2.学术校长Michael Cascianelli是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致力于研究领导力与领导力才能;
3.采用耶鲁大学授权背书的社会情感能力教育系统RULER项目;
4.引入在美国有50年发展历史的「天赋教育」项目……
这次,京领特别采访了这所学校的学术校长——Michael Cascianelli博士,也看到了这位剑桥博士是如何让北京致知学校与众不同的。
北京致知学校学术校长Michael Cascianelli
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
● 卓越的学术背景。他拥有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与硕士学位、美国工商管理硕士、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音乐专业学士等学位。
●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
●在任职意大利罗马Marymount International School和Istituto Marymount双语学校小学校长期间,全面负责学生和教师管理工作,同时担任音乐教育项目及天赋教育项目主任。他还曾执教于英国高中。
● 认证的谷歌教育工作者。
● 在“天赋教育”方面造诣颇深。曾在全球范围出版「理解天赋教育 - 父母与教育者必读」,并引起学界关注。同时,还曾在众多专业刊物发表过学术文章。
● 对IB、A-Level等国际课程有着深刻理解与实施的经验。
● 他致力于在由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和家庭组成的学习社区中创造一种全人教育、设计思维和个人成长和谐共生的学校环境,学习将在这个社区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可持续地发生。
与Michael校长交谈的过程中,你很容易被他的全球视野和充满热情的态度所打动,在美国、英国、瑞士、意大利、荷兰和中国的几段教育和工作经历,让Michael校长能够着眼于国际教育的整体需求,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的特色。
谈起中国的国际教育,Michael校长认为,中国的国际学校必须充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才能让教育发挥其价值。
而对于自己剑桥博士的身份,Michael校长是这样解读的:
我们的学校一直致力于将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进行最大化的链接,并一直通过课堂和活动向学生、家长证明这一点。
之前在采访北京致知学校创校校长张晔时,我们就已经了解到,致知学校与众不同的两点优势分别是: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和天赋教育(Gifted Education)。
在这两个项目上,Michael校长都进行了这种「理论+实践」的结合,让致知学校真正成为了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01孩子身上的天赋,可能并不像你想的这么简单学校应当是孩子发展天赋的场所。
——Joseph Renzulli教授
关于「天赋教育」,国际上很早就有了相关的研究,并且在芬兰、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学校也有应用的历史。而在中国,80后一代的父母刚刚学会对「一刀切」式的传统教育说“不”,但对于「天赋教育」的系统理论却并不了解。
自己家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天赋?这一天赋又如何在学校中发展?在这些问题上,许多家长是迷茫的。
「天赋教育」
一个在美国有50年发展历史的研究项目
北京致知学校的学术校长Michael在剑桥读博士时研究的课题就是已有50年研究历史的Joseph Renzulli天赋教育理论,并且,Michael校长还写过一本叫做《理解天赋教育—父母与教育者必读》的著作,里面对于「天赋教育」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Renzulli的天赋教育理论的最大不同点是,我们不是在找所谓的「天赋学生」,而是在找「天赋行为」。”
Michael解释道:“作为一所学校,我们不能给任何一个孩子贴上「天才」的标签,因为在你说一个孩子「有天赋」的时候,往往我们就会假设其他孩子「没有天赋」,但这是不对的。”
Michael校长告诉我们,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天赋”也是一个动态变量。“就像我们的智商是一个变量,会随着我们自身的变化而改变。”
同样,一个孩子身上的“天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简单去衡量一个孩子有没有天赋、有多少天赋,而是通过孩子长此以往的行为表现观察。
而评定一个孩子的行为是否是“天赋行为”,致知学校采用的是Renzulli的「天才三环模型」:
1、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
2、创造力
3、对任务的执著精神
1、一个孩子在某一科目表现出色,成绩是班里的5%——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
2、在谈论到与这个科目有关的话题时,他经常会有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创造力;
3、且他能够一直对这一科目着迷,并长期坚持下去——对任务的执著精神。
Michael校长说,满足这样的三个条件,才可以称为是「天赋行为」。
理论落地
致知学校如何让每个孩子的天赋得以发展?
Renzulli与Michael校长的研究是一套系统的天赋教育理论,其中也包含天赋教育在校园中的实践应用——「丰富教学模式」(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 SEM)。
在致知学校,天赋教育与IB课程、SEL社会情感学习紧密结合、相互支持。
Michael校长说:“我们之所以选择IB课程体系,是因为它重视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其他教学体系虽然也很好,但有时候太关注学术成绩而不是学习的过程。”
于是,在讲究「实践性」这方面,Michael校长也为「丰富教学模式」在致知的完美落地做了许多努力。
1、学生特征识别
在Michael校长眼中,致知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即使有些孩子在学术上表现平平,但在学校的“天赋教育”支持下,他们也开始在某一领域展现出“特长”。
其中一位令Michael校长印象深刻的学生就是一位被“激发”的孩子,如果在传统学校,这个孩子很可能会被“埋没”,成为众多学生中最普通的一份子。但是在致知的VEX机器人小组中,Michael发现了这个学生在机器人领域展现出的“天赋”。
“每当看到机器人时,他都很兴奋,做起事来也非常认真,并且他还主动在课外学习了许多相关知识。”
根据Renzulli的「天才三环模型」,这个男生的特征完全符合「天赋行为」的三个要素,这个时候,致知学校往往就会开始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启发和激励。
通过「天才三环模型」的几类要素,Michael校长会让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估,通过识别学生的具体特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天赋。
比如这位在机器人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在经过评估后,显示这位学生在领导力、创造力、内驱力、数学、科学等领域有突出才能,基于这些数据,致知学校再进一步为学生量身定制发展计划。
现在,这个学生已经是VEX机器人小组的助教了。
Michael校长说:“如果我们通过评估得出某些学生在特定领域有专长和潜力,无论这个领域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学校都会全力支持学生,让TA的兴趣和潜力得到充分开发。”
“而所有这些都说明,致知学校的一切项目和决定都是基于可考证的数据和研究。”
2、「丰富课程小组」
Michael校长在致知推行的另一件事情是「丰富教学模式」中的「丰富课程小组」(Enrichment clusters),这一活动背后也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的。
据Michael校长介绍,致知学校的丰富课程小组有两个特色
l 把兴趣当成工作去对待
在致知学校,每周会举行一次两小时时长的丰富课程小组。
在这两个小时期间,不同年级的孩子们根据相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做相关的活动和实践,比如烘培、舞蹈、花园护理、机器人或其他学生们感兴趣的项目。
Michael校长介绍道,学生会专心在这段时间中发展特长,并且,他们不是在这里「学习」一门特定的课,而是在一起「工作」——这样孩子们会更加严肃地对待这件事。
l 在特定的时候停下
除此以外,致知的「丰富课程小组」还有一个特点——在小组进行到第8周的时候,学校会将学生们所进行的一切拓展活动和兴趣活动都停下。
在学生们的丰富课程小组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掐断,这又是什么原因?
Michael校长却说,这个“停止点”非常重要。
原来,这样能够让老师们观察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的对这项活动有兴趣。如果有学生问老师“我能不能继续”或者“我还想继续”,老师就能知道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是“真爱”,而不是“被迫营业”。而选择继续的同学,会在下一阶段的项目活动中做更大程度的拔高,充分发挥自身“天赋”的特长。
在Michael校长的少年时代,他就曾经在艺术和音乐领域展现出了兴趣和特长,当时,学校和家长不仅支持鼓励他、给了他发展这一兴趣的机会,并且教会了他一个重要的道理:
你现在所学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能,而且还是一项责任,如果你真的想学,你必须要坚持下去。
也正是这件事让Michael明白,兴趣并不仅仅是兴趣,如果要让它成为“天赋”,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责任心。
02「社会情感学习」
未来孩子必备的软实力
致知学校的另一大优势特色是SEL社会情感学习,SEL项目是美国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组织研究提出的,北京致知学校的创校校长张晔也一直在进行这个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耶鲁背书
首家成为RULER项目成员校的中国国际学校
在未来,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特定技能和知识,社会情感学习也是重要的一项软实力。
致知学校与耶鲁大学联合,采用的是耶鲁情商中心开发的基于数据的社会情感学习方法——RULER项目,这一项目有丰厚的研究背景和几十年的沉淀,早在1987年,耶鲁大学就开始进行情商方面的研究。
一项研究显示,在使用RULER项目的学校在一年之内将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了10%,课堂气氛改善了12%。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0所学校采用RULER项目,致知学校就是获得授权的其中之一,并且是第一所获得耶鲁情商中心RULER项目授权的中国国际学校。
理论落地
不仅是学生,而是要让整个家庭都受益
Michael校长介绍道,作为耶鲁大学情商中心授权的成员校,致知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会首先学习耶鲁大学提供的SEL课程,比如「情商简介」(Introduction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和你需要使用的工具」(the Tools that You Need to Use),以及RULER项目官方平台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源和课程。
在这一整套基于研究的具体方案下,致知学校的所有老师都参与到这一教学环节中,不管是数学老师、科学老师,还是体育老师、艺术老师,都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能力。
有些学校每天早上会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晨读,而在致知学校,这15分钟却另有用处——是每个孩子的「SEL时间」。
在这15分钟里,老师们会带着学生一起整理情绪,帮孩子把情绪调动到为一天的学习活动的准备当中;致知学校在不同学段也安排了1-2节SEL课;在放学前也会有一个Reflection环节。
Michael校长说:“老师们必须时刻记住他们不仅仅只是盲目地学习,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与语言传授等方式,寓教于乐地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情感、社区、自我管理这些概念。”
在实行RULER项目的过程中,校园并不是教育的唯一发生地,致知同样注重家庭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
Michael校长说:“我们会确保老师、学生、家长都学到了社会情感学习相关的概念,我们不止为学生服务,而是为整个家庭服务,让家庭成员通过一系列活动去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不只是在脑海中思考。”
Michael校长在英国的一所学校做教师时,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这个孩子从小就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引导,这导致他每天在学校都很沮丧,没有什么学习热情,在下决定、创造力、记忆力、人际关系和表现方面也有所缺失。
这段经历让Michael校长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习社区的重要一环。于是,致知学校不仅把SEL应用在教学的环节中,也让家长都能够学习SEL,并运用在家庭教育中。
在致知的家长工作坊中,他和家长一同探讨、创造了一个属于情绪的「陈列馆」。
Michael校长很欣慰地发现,通过使用RULER这种工具,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变得更容易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心态,家庭关系的改善也促进了学生心态的转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也实现了Michael校长最初的愿望——
“我们希望在学校中为大家营造开放的环境,让大家可以自然地沟通自己的感受,这样他们便能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获得成长。”
当我们问到“是什么让你选择远渡重洋来到致知学校,并留下来”的时候,Michael校长这样说:
“我想找一所可以带领学生探索不同领域、尝试不同事物的学校,我认为让学生体验教育的过程可以让他们获得真正的成长,而在这时,我恰好遇到了致知。”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