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开放日>小学快乐,初中迷茫,高中鸡血:国际学校家长如何逃离这个怪象?

小学快乐,初中迷茫,高中鸡血:国际学校家长如何逃离这个怪象?

开放日预约访校

小学阶段开开心心,家长和孩子你快乐我快乐;初中开始发现孩子的基础知识学得薄弱;到了高中,各科课程难度逐增,家长们开始忙着送孩子在课外密集补课。

这是此前一篇热文《北京的国际学校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想进来》反映的一种现象。一部分北京国际学校的中学家长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选择,其中一些人选择了离开。

本来阅读第一的小编以为,可能这些家长会把孩子转回公立,没想到文章末择校的投票结果却出人意料:呼声最高的居然是:“去一个学术严谨的双语学校”!

“现在的学校MYP学得太松散了,我想把儿子转到一所学术扎实,又注重个性化培养,让孩子自己愿意学的学校。我觉得北京赫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欢妈

“我从三个爸爸那里了解到北京赫德学校,得到的反馈都是赫德小学口碑很不错,学术抓得非常紧,孩子们也学很开心。听了一场他们中学的宣讲会,也被实力圈粉了。”

-乐乐爸

那是什么最终打动了他们?阅读第一的小编跟三位家长聊了聊,也采访了赫德中学部的校长和老师们,去听了初中的语、数、外三门主课,试图找到了赫德吸引家长们的秘密“武器”。

在北京国际化学校和海外私校兜过一圈后,乐乐爸觉得终于找到了心仪的学校。

乐乐从小二开始在北京顺义一所知名双语学校就读。当他读到五年级的时候,乐爸觉得学校学术抓得比较松散,就申请了一所英国的私校,把他送去读了一年多。

今年不巧的是赶上疫情,英国私校春假之后,乐乐只能家里蹲,上网课。儿子在家上网课,也让乐爸能近距离了解学校的教学,而不是隔洋观望,觉得还挺美好。他发现乐乐所在的学校数学教学薄弱,教学的强度和难度上不去。看了学校的数学作业,跟中国学的同样的内容,难度和强度要比中国同年级就差很多。去英国上私校,孩子的中文完全缺失掉了,也是他比较担忧的。英国疫情这么严重,网课持续下去,乐乐的初中阶段也可能被耽误了。乐爸觉得公立不适合乐乐,还要走出国这条路线,但希望能找一所初中阶段能把孩子中文和数学学好的国际化学校。

乐乐爸告诉阅读第一的小编:“我选择赫德学校,主要是特别喜欢赫德中学数学总监胡老师分享的‘发现数学’的教法。感觉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能把中国数学基础知识教授和西方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一套方法。让孩子更多地讨论,让孩子大胆发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独立思考和互相合作中学习数学。

乐乐爸提到的“发现数学”,也让小编去听课时充满了惊喜,这是一种采用西方“探索和发现”的启迪式教学法,但又保留中国本土数学优势的创新模式。

在赫德中学的“发现数学”课堂上,你很难看到一本教科书。大多数时候,连老师都是配角,学生占据着课堂C位,他们以“专家”身份研究不同课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赫德中学的数学老师郭梅梅老师解释说,在讲授新知识点时,赫德会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会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有序地研究数学对象,从大胆猜想到小心论证再到归纳总结,每一步都一板一眼。教师则从旁协助、点拨和辅助。 

在8年级“探索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课上,班里二十多位学生被分为4、5个讨论组,每组分别研究“矩形”和“菱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讨论时,学生们不仅分工明确,有人主持,有人控场,而每个研究角度都各有特色。一位学生从菱形定义出发,研究出可以通过“证全等”的方式来判定对角线相互平分且垂直的四边形为菱形。令人惊喜的是,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同学立刻提出更为简洁的论证方法。另一位学生则在研究“矩形性质”时,抛出一个猜想: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两个直角的四边形是否为矩形?三位同学立马举手尝试提出思路,虽然没有论证成功,但他们仍非常积极地探索着。

郭老师说,好的课堂不是解决了所有问题,而是不给孩子设立思维的天花板,让他们将思考延伸到课下。当孩子们为自己提出的问题苦思冥想废寝忘食时,他们才是真正的思考者,当他们为解决一个挑战性的难题兴奋不已时,他们才会真正热爱学习。

她告诉阅读第一的小编,现在初中班级的小论文都已集结成册,里面都是孩子们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及研究成果,还有几篇学生的文章已经发表在专业的数学期刊上。

自从“发现数学”课应用以来,效果是明显的。学生们不仅兴趣提高了,并且靠自驱力,他们涉猎的领域也在拓宽。

“8年级的学生在研究四边形时,发现了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但这个知识点其实是9年级的范畴。”

“刚学完全等三角形,就有人开始研究相似三角形。还有人开始自发研究全等平行四边形。”

Lucy是笔者的好友,这学期将女儿从一所知名的国际学校转到了北京赫德。“按现在国际的大环境,中国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我计划送女儿出国上大学,但还是希望她把中文基础打好,将来还是要回国工作的,大家都看到了这个趋势。我不喜欢公立国际部,那种类似于‘洋高考培训班’的模式吧。学术成绩能确保的情况下,我还是希望她能全面发展课外的兴趣爱好,快乐一点、均衡一点。送她去赫德,我们就是冲着中文去的。”Lucy说。

乐爸也非常认可北京赫德的中文教学,他告诉小编:“我觉得赫德最打动家长的一个是它的数学,另一个就是它的语文。”

我也认为赫德是国际化学校里中文教得最好之一,因为赫德非常注重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实质输出,通过语言来拓展孩子的思维深度。

很多学校高中、大学甚至到成人阶段才开始培塑的学术性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创意写作的能力,赫德在初中阶段就打好了夯实的基础。

赫德的中文课是按单元划分,每个单元围绕个一个主题,教研团队会根据每个主题,精心选取部编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和一两本整书进行授课。

比方说六年级学生上的几个单元,主题分别为“风景风情”、“追忆经典”、“成长滋味”、“小小说的意外结局”、“艺术人生”,每个主题下边都有不同的阅读及写作目标,也开展不一样的大语文主题活动。

选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迭代。在单元结束后,老师会发问卷,统计学生对一篇选文的感兴趣程度,之后再作出相应的课程调整。

比如在“成长滋味”单元里,在保留了俄国作家高尔基的《童年》进行整书阅读的同时,老师们又适时补充了极富地域特色、又与北京孩子更贴合的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两部小说都用童真之眼观看成人世界,它们的许多内容,既有丰富的意涵可以挖掘,还可以通过中西比较,进而反观孩子们自己的童年。

赫德中文课的阅读和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完整本书后,六年级的学生第一要写一篇小论文,就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语言风格等剖析整部作品。第二要进行“同文体的创作”:阅读的是小说,就以小说体进行创作,阅读的是诗歌,就尝试诗歌写作。同时,学生也需要用思维导图、心情曲线图等方式,在展板上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一个逻辑性的输出与呈现。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在“艺术人生”单元中,赫德也特别安排了以故宫为主题一系列的阅读、写作及研学活动。故宫课程的文本起点为统编教材中的自读说明文《故宫博物院》。然而,用一篇文章认识故宫、训练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赫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群文,其中包括由故宫博物院亲自撰写的《我要去故宫》系列的部分文章及台湾古建筑学者李乾朗的《穿墙透壁·紫禁城三大殿》等。通过群文及丰富的影像资料,使学生更立体、多维度地了解故宫,引导他们从漫无目的地阅读,直至指引清晰的有效阅读。在每一个相应的阅读环节后,学生们还会收获一个囊括了阅读知识与技巧的“阅读锦囊”。 

写作方面的输出,当然也离不开阅读的铺垫,课程当中,学生们需要选择故宫的某藏品或某一建筑,运用平实说明及生动说明相结合的方法来介绍它们,还需要为虚拟角色量身定制一场故宫特色游,进一步刺激他们阅读说明文时所需的概括及关键词提取的能力。最后,他们还要设计一款故宫的文创产品,考验他们在积累了大量相关知识后,如何运用想象力和策划能力进行创意型的输出。

孩子们为故宫设计的文创产品之一

 在国内,通常,高中生才会开始尝试论文写作。但赫德的学生,在六年级就要开始写论文。老师也在实践中发现,只要给予低年级学生“脚手架”,他们也可以用学术性的语言和批判性的思维去评判一个作品。

 很多小孩读了很多经典名著,但似乎收益不大,他感知了相对皮毛的一层浪漫,却没有体味其中的文学性和更精华的部分。赫德的整书阅读和论文写作,弥补的正是这一部分更学术性的文本赏析、分析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之后的IB及A-Level的课程。

 “第一语言是你思维的天花板,”赫德校长Viki说,“我们更希望通过中文课,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建立逻辑性表达、创意性表达的流畅性。”

与传统双语学校不同的是,赫德的英语课程,不仅包括由资深外教授课的英语语言文学课程,还包括双语老师教授的跨领域英语学习课程。

跨领域英语学习,顾名思义包含各式各样的阅读内容与话题,既有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最新、最前沿的话题,也包括自我身份认知、气候变化等国际上正在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同一个主题下,孩子们接触到的内容往往也是融合的、跨学科的。

比如在探讨“融合(integration)”主题中,秦始皇大一统的故事之后,穿插的是化学学科里的混合物与溶液。除此之外,教师也会探讨自闭症儿童或难民儿童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是否会面临同化等议题。

在赫德学校中学校长Viki看来,中国的小孩很容易活在自己“吃吃喝喝快快乐乐“的小世界里,缺乏对世界的理解与关注,不太明白当今科技在发展什么,世界又在热议哪些话题,而国外先进的私立教育,则会更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于前瞻性话题的理解。

“比如在谈到冰川融化、气候变暖的时候,你至少要有思路,不是信息闭塞、思考闭塞的。没有这个积累,你的文字水平、标化成绩可以得一个高分,也不代表你真的有学术能力去做研究。”

学术输出性弱,是中国学生的另一个痛点,跨领域英语学习课程,除了传授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技能外,也更重视学习方法,希望在初中阶段,就尽早培养学生学术写作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除了设置跨学科英语课这一特点之外,与其他学校不同,赫德学校的英文授课比例是逐步增加的。在北京赫德中学部,6 年级的时候英文占比 60%,7 年级时 70%,在 8-9 年级的时候就基本全部使用英文进行教学。

“在初中阶段,英文并不是比例越多越好,而是双语融合的规则越清晰,设计得完善的英语授课时间越多越好,并不是英文讲的时间越长就越好。”北京赫德学校中学校长Viki说。 

在她看来,通常一位英文学习者要达到学术精通的层面,平均需要 5-7 年。而学生在英文能力成熟前,就用英文学习这些理科科目,往往达不到学术的深度要求。

相反,“使用深层共享能力,也就是母语思维作为学习新学科的抓手,是双语孩子的优势,这样可以让他们对于复杂学科理解得更为透彻。”

也就是说,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该用中文就用中文,该用英文就用英文。比如,中文教授的数学课部分侧重复杂概念摄入,而英文数学部分则注重输出。科学等理工学科也都是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确保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学术扎实。

这种双语模式是不是有效呢?从北京赫德的姊妹学校宁波赫德就可以看到:赫德居然是一个理科强校。2020-2021 届毕业生有大部分学生申请到的是电气工程、数学与经济、物理学、数学与统计、计算机、材料科学等难申请的理工科专业。这颠覆了我心目中,公立学校出理工科娃,国际化学校出文科娃的刻板印象。

这也得到家长们的认可。

“赫德的学生中文和数学比别的国际学校学得好太多,问题是英文也不差。真的是把母语学好,英文也可以学得更好。”Lucy 跟我说。

后记

像Lucy、乐乐爸和欢妈一样,越来越多的北京家长意识到,随着中国的崛起,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也越来越增强,完全西化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自己的孩子。未来的国际化教育应该找到真正的中西融合和平衡,能帮助孩子出得去,回得来,走得更远。

而赫德双语学校,可能就是这样一个选择!

正如乐爸说的:“赫德整个教学体系是中西优势的融合--中国那套教师勤奋、抓授课品质、对上课后结果的核查、对每个环节抓得认真细致的优势,加上西方教学里对多元化思维的鼓励、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优势,而不是中外课程的简单‘拼盘’。我感觉赫德应该是我接触的学校当中走在最前沿的,走到最前面的,这是我对赫德现在初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