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暖阳洒在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的校园里,也映照在这群神采飞扬的孩子和家长身上,他们围着中间那位扎马尾的女教师兴奋地讲述着,分享着满心的喜悦。
借着校园亲子运动会活动的契机,升入初中的孩子们约好一起回母校看望老师。3个月前,他们还是中大外小朝气蓬勃的六年级学生,如今已分散到不同初中,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各自的团队里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学习主动性和内驱力。是什么让他们在新群体里脱颖而出呢?
不懂怎么用思维工具,
才是“输在起跑线上”
今年,美国《时代》杂志首度推出新的奖项——「年度风云儿童」(Kid of the Year)。
获此殊荣的是一位叫做Gitanjali Rao(吉坦雅利·饶)的印度裔美国15岁少女科学家。
《时代》杂志评委团认为:
「她10岁就曾研究AI和纳米碳管等科学工具,又将有关研究应用在日常生活上,例如网络欺凌和水污染。
她向其他孩子展示了如何利用自身的好奇心和渴望,去创造一个新世界。」
可以说,知识点的掌握能让孩子们考高分,但真正拉开学习差距的,其实是孩子对科学方法体系的理解,以及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养成。
记得在毕业成果展上有妈妈感慨:“孩子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了阅读习惯和爱思考爱研究的态度,从心底真正地喜欢上了学习。特别是他们开展的UOI活动,尝试动手去找信息、做实验、形成学习报告,这比做常规的作业练习题目难太多了,极大地锻炼了孩子的研究能力,要知道,这些可是我读大学时才接触的事情!”
的确,不妨大胆设想一下:一名小学生能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呢?
创作一篇饱含真情的文章可能会化成一棵抵御风沙的绿树吗?发出一封环保倡议书可能会促进珠江水污染的治理吗?开展一次社区调查行动可能会帮助流浪猫找到温暖的家吗?也许,这些“可能 ”已经得到实现。
Edward在三年级下学期转入到中大外小,第一次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用思维工具梳理故事情节。他和小组成员按照“首先、然后、于是、后来、可是最后”的引导整理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重要信息后,借助工具箱表格“行为与后果”讨论人类随意砍伐树木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在这堂课中探寻出了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不经意间,一颗环保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冒出嫩芽。
在学习者社区文化的熏染下,Edward开始学会用思维工具(泡泡图)罗列文本中的关键词、用流程图排列出事情的发展始末、用树型图记录自己阅读书籍后的感受、用KWL表理清问题间的关系…… 从此,一篇篇语文课文在他眼中变得丰满立体,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情节、循循善诱的启迪,还有层次分明的结构和清晰严谨的逻辑。
等到毕业课题项目开启时,Edward选择和伙伴们探究物种生物链,借助自身积累的语文知识和掌握的思维工具发掘生物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微妙关系。他们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提出问题、调查采访、绘制海报,呼吁更多的社区成员关注自然生态。几年前播种在Edward心底的嫩芽已花繁叶茂,芬芳扑鼻。
把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
在一个项目里,Driving Question(驱动性问题)、Crit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Collaboration(分工合作)、Communication(沟通)、Sharing(分享)和 Technology Integration (使用技术手段),都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十岁的Emily想推动冬日书香节的班级编书活动,筹集义卖书款后捐赠给“让沙漠变绿洲”基金会,用作植树造林。她在每周的读书交流会上说出自己的期待,得到了班级同学和老师们的支持。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商议后决定用思维工具(时间轴计划表)来执行。
她们先明确需要达成的目标,再做好人员分工安排,从采集文稿、编辑格式、校对整理、插图配置等方面作考虑,接着设计问卷星二维码向大众发出征集,分享自己创编的书稿及活动意义的讯息,最终吸引了接近300人次的购书量,成功地以班级名义向基金会献出真挚的善意,把自己书写的文章变成了绿树。
参与书稿编辑的Ken在活动结束后说:“我要用零花钱买下这本书,好好地珍藏起来。因为一看到它,我就充满了成就感!”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信息持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正如《小学项目的实施—国际初等教育课程框架》语言的分支中提出,要从听说、视看、阅读和写作几方面设计多项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一定空间中自由地选择,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教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万千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用主人翁的视角来领略广袤世界的魅力。
多元工具箱,加强记忆力
思维图的重点是利用图形帮助思考,展现的常常是一个发散性思考过程;而信息组织图最大的特色是帮助人把大脑里散乱的知识转换和压缩成结构化的图表信息,用简单的方式体现复杂的知识。一句话概括,信息组织图能帮助我们把信息变成知识。
比如说,在做数学复习整理时,可以用卡片式的组织图把这学期学的重要知识点、容易混淆的概念、难记的公式,都来一次简要的归纳整理,在总结过程中不光会加强思考、加深记忆,而且能把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我们常说的融会贯通,就是这个意思。想记住某个重要事件?“五W图”特别好用,例如用 Who、What、Where、When、Why 的结构分析《绿山墙的安妮》,小说的脉络立刻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样的,多元工具箱里的思维工具可以应用在任何学科,成为学习中的不二法宝。
试想,升初3个月,这些孩子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呢?因为在他们的小学阶段探究之旅中,已经开始用创造性思考技能和方式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毕竟很多时候,方法比智商要重要得多!
扫描了解更多广州市白云区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信息
您的预约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方便及时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