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信息、择校、咨询服务平台 - 国际教育前线 全国
首页 > 校园访谈 > 半岛晨报专访:16 岁大连少年被剑桥录取,这所国际学校如何帮他提前圆梦?

半岛晨报专访:16 岁大连少年被剑桥录取,这所国际学校如何帮他提前圆梦?

来源:大连英领国际学校发布时间:2025-03-11 10:06:17

“初中时,我就确立了要考世界名校的目标。因此,拿到剑桥offer的那一刻,我很欣慰自己当时的决定是对的。我也知道,自己配得上这所大学。”在2024-2025申请季,英领国际学校AS实验班的张渊瑞同学拿到了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生化方向)的预录取offer。回想高中三年的求学之路,张渊瑞觉得自己没走一点弯路,始终按照计划向目标冲刺。他很自信地说,学习上没经历过低谷。从英领到剑桥,张渊瑞的求学过程到底是怎样的?近日,我们对他进行了专访。

目标明确:

高一时在牛津和剑桥之间选择了剑桥

拿到剑桥offer的那一刻,张渊瑞很兴奋,但是仅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后他就恢复了平静。因为他对这个结果非常有信心,“我的ESAT笔试成绩是:数学1 8.3,化学8.5,生物8.9。面试部分,最后不仅有收到教授的积极反馈,并且他表示我很teachable(可教),我想这应该就是能够被录取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渊瑞报考的自然科学专业(生化方向),所在位置是剑桥大学众多学院当中最核心的区域。回想备考经历,他透露,其实高一时曾在牛津和剑桥之间有过犹豫。当时他参加了牛津大学在苏州实验室的一个项目,特别喜欢牛津的氛围。但他的老师分析,牛津是没有附加测试的,它只靠面试,而我们中国学生相对来说应试能力更强一些,因此建议他考剑桥。张渊瑞本人也觉得,在剑桥可以有更多跨学科交流的机会。

备考过程中,张渊瑞做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在面试方面下足了功夫。去年暑假,英领老师为他沟通了剑桥的面试辅导,这使他的口语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英领老师也在学术以及教授调研等方面为他做了充分的规划和指导,这些都让他以最自信的状态完成了面试。

张渊瑞透露,面试环节,剑桥的教授很重视学生是否是真的很热爱他所选择的学科。他觉得自己能够成功拿到offer,就是因为自己对学科的热爱,以及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教授的认可。

 

科学备考:

英领学校为他制定了清晰的学习策略

张渊瑞透露,自己在初中时就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确立了想考国际名校的目标。于是,他从众多国际学校中选择了英领,并用实力直接跳级至实验班,为自己节省了一年的时间。

入读实验班后,英领为他做了很清晰的规划。他觉得,这里的老师是鼓励大家发散性思考的,氛围特别好。尤其是他在纠结选择牛津还是剑桥时,学校给了他清晰的申请策略,让他的升学之路非常顺畅。

另外,学校老师也会为他制定一个单独的学习进程,会定期给他分配一些学习任务。比如,老师会推荐他看最新的顶级期刊里的一些论文,也会为他推荐很多书籍,除了物理、化学方面的书,还包括了科学史、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老师会和他们做读后感交流,这些都为他后来的面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如今,成功拿到剑桥offer,除了感谢自己的学校、老师,张渊瑞也非常感谢自己的父母。他觉得父母给了他足够的支持,也培养了他的各种兴趣爱好。其实,父母曾经关于他到底是考国内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产生过分歧,最终妈妈说服了爸爸让他进入国际高中申请英国大学。

所以,收到剑桥预录取offer的那一刻,张渊瑞很欣慰地看到当时的决定是对的。生活中,他还有一个妹妹,他们会经常在一起玩,也会帮妹妹辅导作业,整个家庭氛围都特别好。

 

未来规划:

期待跨学科交流想攻克癌症难题

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张渊瑞透露,他首先做到了上课认真听讲,也会按照老师的思维逻辑,整理一套自己的笔记,这样复习的时候,印象就会加深了。其次,他会认真刷题,每套试卷都会认真做,也从不拖延作业,如果有错题会仔细看看到底是怎么错的,记住下次一定不能再错。长此以往,成绩提升得很快。

学习之余,张渊瑞是一位爱好广泛、热爱的生活的阳光少年。他每天下午都会打篮球,还会打网球、练泰拳、打桌球等等。他觉得运动会让人非常快乐,运动之后整个人都非常清醒。此外,他也非常喜欢音乐,学习之余喜欢听歌,去年一整年听了850个小时的音乐,这让他非常放松,释放了很多压力。

谈到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张渊瑞充满了期待。他很期待在那里可以尝试很多跨学科的交流,也希望能有很多实习的机会。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他目前很想攻克癌症方面的难题,“也许现在谈这个有点早,但同时我也不想把自己的路线限制住,也许未来会发现新的领域我也特别喜欢。不管怎样,只要是努力把成绩都做到特别好,就没有什么问题。”

 

对话张渊瑞:

英领培养了我的发散思维和自律能力

记者:你提到英领的老师为你推荐了很多书籍,有没有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书籍和大家分享?

张渊瑞:

我想分享三本书,都是Pauline张老师(英领教育研究院教学总监)给我的书单里面的书。第一本是《自私的基因》,读完这本书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套逻辑链;第二本是《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他磨练了我的耐心;第三本是《复杂生命的进化》,读完这本书就能理解为什么人类会诞生。

 

记者:国际课程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你是如何提升学习效率,平衡好学业和个人兴趣的?

张渊瑞:

我会做好时间规划和分配,会在时间管理上把兴趣爱好和学习结合好。比如,每天下午一下课就会去打球,之后调整一下状态就会继续学习。另外,周五、周六也会安排好时间,因为周五没有课,上午会打网球,下午打架子鼓;周六早上打泰拳,周日早上还会打网球,每天都保证爱好和学习相结合,让自己有一个充沛的状态。

 

记者:英领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你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学术优势这方面起到了一个怎样的助推作用?

张渊瑞:

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英领有一个教学制度叫导师制。我的学科是由Pauline张老师来带领,老师定期会把数学、生物、时事等方面的最权威的期刊拿出来,鼓励我们做一些发散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也包括学术上的创新。这让我们时刻知道,我们不仅可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还可以时时关注时事。生物学科其实跟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它有很多新的知识点需要记,所以关注时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学科,把兴趣真正地转化成了学术优势。

 

记者:在国际学校的日常学习当中,你是怎样拓展自己知识方面的深度和广度的?

张渊瑞:

首先,我会看各种类型的书,这些书会让我们养成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更发散性地思考问题。第二,我会参与各种项目和竞赛,我做的项目主要是牛津在苏州做的关于大肠杆菌的基因工程的课题项目,还有剑桥的微生物课程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记者: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在国际学校可能会比较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性。从你的亲身经历来讲,学校通过哪些方式培养了你的自律能力,还有时间管理能力?

张渊瑞:

首先,学校有严格的校规。比如,不让带手机,这就限制了我们的屏幕使用时间,让我们把更多心思放在学习和运动上。另外,老师会持续地给我们投喂各种书籍和资讯,让我们非常充实。整体上说,很感谢学校和老师。我们的校长Jenny以前就经常鼓励我说,不要光看自然科学的书,自然科学的尽头是哲学,所以她也鼓励我多做哲学上的思考,这方面对我帮助特别大。还有其他老师,比如我的班主任刘老师,宿管老师等等,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指引和帮助。

 

 

家长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