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信息、择校、咨询服务平台 - 国际教育前线 全国
首页 > 申请指南 > 2023年北京国际部/国际学校校择攻略!

2023年北京国际部/国际学校校择攻略!

来源:国际教育前线发布时间:2023-03-22 13:39:17

北京国际部/国际学校被称为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的一批高端私立学校,在国际学校就读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开阔眼界,培养国际化视野。而不是仅限于做题,靠考试成绩高低来决定优秀与否。

大家最多的还是关心一下问题:

1.什么样的家庭选择出国?

根据多年来在读学生家长的职业分布,出国的家庭家长的职业大部分集中在律师、医生、大学教授、公司高管、私营企业主,近年来新增了互联网从业人员等高薪人群。过去三年由于出国不便利等因素,很多家庭暂缓了孩子出国读高中的计划,转而在北京读普通公立初中或国际学校、高中选择了公立国际部或民办私立国际学校,而现在放开后释放了之前积攒的需求,美高出国的人群有个明显的增长。

在这部分人群中,有不少家长自己是留学回国的,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国际教育,开拓视野,其中有不少家庭的孩子是从小学或幼儿园就进入国际体系。

还有一类家庭是希望能够出国读本科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高中阶段开始读国际体系。例如去年目标在北京地区读公立国际部高中的人群有所增长,2022年由于北京中考变简单,导致有些擅长做难题的孩子反而中考分数不理想,原本打算去重点普高的家庭中考出分后不甘心去第二梯队的普高,突然转向出国方向的家长不少,去年中考出分第二天即2022年7月6日有70个左右650+的学生在某第一梯队公立国际部门口排队,7月15日有200个650+的学生在另一个某第一梯队国际部门口排队。

所以去年很多国际部招生都超额了。往年还有中考出分后低分“捡漏”进的情况,但是去年中考出分后,如果学校给了offer,家长没有按时去交表,在货比三家的时候目标校直接就招满了,让不少家长非常后悔,甚至有家长哭诉说由于自己的失误让孩子错过了目标校的录取。

第三类是非京籍,由于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又不想回籍贯所在地读高中,孩子从小在北京上学,已经熟悉了北京的环境和教育资源,同时家长们的事业也在北京,所以很多家庭都在给孩子规划出国之路。甚至很多孩子还在学龄前阶段的非京家长们现在就在咨询非京出国的规划了。

如果非京籍家长属于“九类人”,有工作居住证(非居住证)算“九类人”中的一类,那么在初升高考公立国际部的时候等同于京籍对待,分数线和区内招生名额都和京籍保持一致,对东西海朝四区的孩子来说是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对于非九类人非京籍来说,由于不在公立国际部的招生计划内,所以需要孩子很优秀,在无学籍的情况下破格录取,或者直接选择没有户籍限制的民办私立国际学校。

还有一类是没想好是否出国的家庭,既想走普高上985/211名校,又想从普高出国。现在初中还定不下来,我们管这一类家长叫“双线规划”家长。这类家长比较困惑的问题是从普高出国读本科的申请结果好,还是直接考国际部出国读本科的申请结果好,以及什么类型的孩子适合双线规划。

我们以人大附早培为例,有一位早培妈妈统计了他们去年160个高三早培孩子的升学结果,走高考体系的120人,一半考了清北,一半上了985/211。走国际体系的有40人,这40人中含美高在读、北京公立国际部在读以及高考体系的出国班。这40人去年高三的申请结果是美高和公立国际部在读的孩子80%都录取了美本TOP25和牛剑。而从高考体系出国录取美本TOP25和牛剑的比例为20%。我相信这个客观的数据可以给双线规划的家长们一个参考。

北京公立国际部高中三年毕业的孩子都相对比较成熟。其次由于国际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很多孩子由初中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多元文化的拥抱者。同时也有不善言辞的孩子在小班制课堂上变成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另外由于国际部高中需要兼顾学习,标化,活动等,孩子们也都学会了更好的时间管理。也在多任务同时操作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抗压能力以及韧性。

同时由于国外大学的录取标准和国际部以及国际学校的培养模式,孩子们都更加关注周围的社区,孩子们会培养出来一种意识,就是我能用我所长为我的学校做些什么,为我的社区做些什么,以及为社会做些什么。

 

2.小初高国际路线规划

确定了出国的目标之后,就是小初高各个阶段何时选择进入国际体系了。

路径一:小学私立-初中私立-高中私立国际学校

这是一条非常纯粹的国际路线,一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上私立国际学校的家庭来说,家庭的出国规划做的很早,孩子由于从小在私立校上学,基本感受不到“卷”的氛围。基本是快乐学快乐玩,同时国际学校的理科教的很简单,所以如果没有课外的加持基本和公立校孩子比理科都偏薄弱。

很多国际学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读学生数量都不少,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就断崖式下降,一方面由于有些孩子出国去读美英加高,还有一部分学生会由于国际学校的师资变动,外教流失,甚至身边的好朋友转学等因素在国际学校之间转学。但是同时,有不少从幼儿园一路读到国际学校高中的孩子,出口也很好,能说一口流利漂亮的英文,他们在国际化体系浸润的时间更长,对多元文化非常包容,开朗自信。

路径二:小学公立-初中公立-高中公立国际部

每年绝大多数考上公立国际部高中的学生都是走的这一条路径,它的好处是从小公立校的培养给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培养了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公立国际部录取的标准第一看校内成绩如初三上零模分数,一模分数以及中考分数,第二看语言成绩如托福、雅思等。

所以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在六年级或初中开始进入托福的学习,两年考出约90-100+的分数。在初三考公立国际部时占据先发优势。例如某第一梯队公立国际部在高一9月份开学时已经有50%的同学持有托福实考90+的分数了。这条路径适合对学校的学苗、学风、出口有要求的家长,而很多家长自己也是当年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典范。

路径三:私转公,公转私

·私转公

另外,有的家长在孩子小学上到四五年级觉得学校作业量太少,孩子吃不饱,又怕孩子学习的黄金时间被荒废,所以就会萌生转回到公立的想法,如果孩子是小学或者小升初私转公,一开始孩子都会经历一阵的阵痛,但是过一年基本也就能适应公立的学习节奏了。对于某些初中私立国际校中拔尖的孩子来说,有很多家长在初升高这个阶段更注重学校未来大学的申请结果,所以就会有一小部分顶尖的孩子在初升高阶段私转公。而这些为数不多的孩子都是奔着第一梯队公立国际部去的,校内成绩优秀,基本是初中全校10%+托福105+的背景。

还有一部分是从小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的孩子,英语基本为母语,有些家长很害怕孩子变成香蕉人,语文学不好,所以有的家长是在校外给孩子补习语文,同时同步补习公立学校理科的内容,还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转回公立体系读书。

·公转私

有些孩子在公立体系下由于学业压力或者同辈压力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一般会在初中阶段转入私立国际学校,经过私立国际学校“包容”的文化和个性化关注的培养模式,孩子一般会慢慢恢复,逐渐找到自己。

也有些孩子不喜欢传统教育模式下死记硬背的一些科目,同时家长也评估预计孩子无法在中考取得理想成绩,通过中考考入公立国际部高中,这样也会提前从公立体系转入私立国际高中,为孩子多争取1-2年初中英语标化成绩提升的时间,同时也可以避开中考科目的刷题,利用这段时间提前接触国际课程,也为高中学习国际课程做好铺垫。

 

新府学外国语学校

3.北京地区国际部/校概况

公立国际部择校

北京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国际教育有所不同,在上海以及广州、深圳等地,民办私立国际学校升学结果好,办学成熟,口碑稳定。在北京地区来看,公立国际部有22所,预计接下来的两年可能会新增1-2所。公立国际部只有高中段,每年22所公立国际部初升高招生规模约1900-2000人。由于每年在入口端对于学苗的选拔比较严格,所以公立国际部出口总体更好。

此外,民办私立校约60+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14所。一届招生规模在3000人左右,同时每年从普高出国的学生不到1000人,所以一届从北京出国读本科的学生数量在6000左右。

北京四中国际部

首先我们看一下22所公立国际部的分布

西城区6所:实验中学国际部(2010年成立),四中国际校区(2011年成立),师大二附国际部(2008年成立),师大附国际部(2011年成立),八中国际部(2013年成立),三十五中国际部(2012年成立)。

海淀区7所:十一学校国际部(2009年成立),人大附ICC(2004年成立),一零一国际部(2011年成立),首师附国际部(2008年成立),北大附道尔顿(2010年成立),八一国际部(2013年成立),人大附西山国际部(2013年成立)。

东城区2所:二中国际部(2011年成立),汇文中学国际部(2021年成立)

朝阳区2所:八十中国际部(2002年成立),北京中学国际部(2017年成立)

其他区5所:亦庄实验国际部(2017年成立),人大附石景山国际部(2019年成立),人大附通州国际部(2019年成立),人大附经开国际部(2021年成立),大兴一中国际部(2006年成立)

 

锁区政策

从2021年开始各公立国际部需要逐步扩大本区招生人数,缩减外区招生名额,直至完全锁区。所以比如某国际部如果2022年从顺义区招了2个学生,那么今年也许从顺义区招1个学生,如果2022年从昌平区一个学生都没有招,那么2023年不好意思此国际部不能从昌平区招生。

所以对于目前孩子正在上小学阶段的家长来说,如果目标是第一梯队国际部的高中,那么最好初中选择在海淀或者西城。还有的孩子学籍和户籍不在一个区,像这种情况最后中考是可以选择在学籍所在地或者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的,根据孩子的目标国际部所在的区家长选择一个区即可。

对于非东西海朝区的家长来说,需要注意了,由于各国际部在这些区招生名额非常少,所以如果孩子很优秀确实想考入市区的国际部,那么还有一种选择,即放弃学籍入学,这种情况下无论孩子是京籍还是非京籍,都等同于非京籍对待。因为这种是属于计划外录取,不参加中考后统一填报志愿,京籍学生也拿不到教委钢印的毕业证。

有家长很疑惑,说如果没有这个毕业证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呢,按照目前的政策来看,对申英美等国家和地区都不受影响,对于申加拿大地区的家长来说尽量选择AL/IB课程体系,或者是能发国外高中毕业证的国际部,或者有加拿大合作项目绿色通道等的学校,这种情况下申加也不受影响。

非东西海朝区的非京籍家长纠结说要不要办工作居住证的问题,其实如果目标是跨区考市区的国际部,即使办下来工作居住证也可能在本区没有招生名额,最后还是凭借高的区排+托福/雅思分数进入计划外招生录取,所以如果办工居有难度也可以不用办了。但是对于目标就是本区内公立国际部的家长来说,如果能办下来,在本区内的公立国际部录取就完全等同于京籍对待。

择校策略

·优先本区内择校

以西城为例,实验国际部2022年在西城招生91人,四中国际校区2022在西城招生65人,师大二附国际部招72人,师大附国际部招70人,八中国际部招52人,三十五中国际部招99人。然而区外的国际部对西城招生名额就很少,比如十一国际部2022在西城招生10人,人大附ICC招生8人,一零一国际部招生6人。所以其实跨区考出去的难度不仅要看区排是否符合国际部的招生标准,还要衡量在招生人数如此少的情况下,我和区内同学的相对竞争优势,而这就是托福/雅思等语言水平也会被考虑进来的原因。

·1+3和0.5项目

有些国际部/校有1+3项目和0.5项目,1+3针对初二学生招生,提前一年进入国际课程的学习,直升本校高中国际部,0.5项目针对初三学生招生,提前半年进入国际课程学习,对于不想“卷”中考的家长或者对于孩子大考的稳定发挥没有把握的家长来说这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出口、同伴、师资、距离、课程体系

对于有实力手握多个offer的同学来说,会遇到一些甜蜜的烦恼。比如第一梯队国际部的终极对比,以及热门国际部选哪个的问题。对于看重升学结果的家庭来说,可以看该国际部的多年出口数据。其次,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择校因素就是选同伴,即你将来与谁为伍,谁将成为你未来的朋友,甚至工作后的人脉资源。

此外,师资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孩子职业探索、学科兴趣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好的老师有如指路明灯,又有如良师益友,是各个国际部最大的资产。另外有些国际部住宿名额紧张,所以家距离学校比较远的学生可能需要全家在学校附近租房,或者直接选择离家近、周边环境熟悉的学校。

关于课程体系,我们知道主流的三大课程体系是AP(中美)、AL(中英)、IB(全球),如果目标是申美为主或者英美双申,可以优先选AP项目;如果目标是英加澳港等地区,可以优先选AL项目;对于时间管理能力强,喜欢挑战自我,同时英语基础又好(新高一开学托福90-100+),且不讨厌英文大量写作的同学来说可以选IB。实际上无论选择哪个课程体系,都不影响申请任何国家。

·提前批上岸和国际部笔面试

每年公立国际部招生是有节奏的,比如很多国际部都会根据初三上学期零模的区排、一模区排等和语言成绩如托福/雅思分数来筛选出部分学生简历,并在3-5月邀请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或笔面试,如果在这个环节表现好可提前上岸。如某第一梯队国际部在中考前约有一半的学生已提前上岸。

国际部的笔面试非常重要,因为学生一定要通过了目标国际部的笔面试才能在中考出分后统一填报志愿时看到目标国际部的选项,如果在中考前或者中考出分后填报志愿前这段期间都没有参加过这个学校的笔试面试,就像2022年个别初三家长一样,中考后在填报志愿那天导致无法选中目标国际部。

·统一填报志愿

从2021年开始公立国际部的录取和普高同时参加中考出分后统一填报志愿,也就是说,如果有家长没想好是否出国,觉得孩子如果中考分高就走普高,可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把目标普高放在第一志愿,然后再填报国际部。录取的原则是“分分清”的原则,即先解决比你分数高的同学的录取问题,到你的录取时,按照你填报志愿的顺序从上到下看目标校是否招满,看你是否满足被录取条件。

通过国际部提前加试的同学会被国际部提报名单上去,如果你在这个名单上,才能在统一填报志愿时有资格报这所国际部。那么这时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国际部到底是按照正好招生人数提报的,还是多于招生人数提报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国际部A目标招生100人,在提前批有200个同学通过了该校的笔面试,学校按照1:2的比例提报上去,即把这200人的名单报上去后,中考出分后也只有这200人有资格填志愿的时候选这个国际部,由于该国际部只能招100人,所以这200人就要按照“分分清”的原则从高到低录取100人。

青苗国际学校

·民办私立国际学校择校

关于私立国际学校择校真是见仁见智,很多家长也会参考周边朋友的建议。

首先可以按照目标国家分。例如目标就是英联邦方向的国家可以首选开设AL项目的国际学校。比如人朝分、潞河、领科、康福、新英才,北外ICC等都是大学申请结果很稳定的学校。目标美国或者英美双申可以选择开设AP项目的国际学校。在这其中升学结果最亮眼的当属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目标多元国家的也可以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IB项目。这其中最热门的国际学校当属鼎石、世青、汇佳、乐成、青苗等。对于外籍孩子,可以首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如顺义ISB、德威、京西、清华附国际部等都是顶流。

其次可以看办学时长,在国际学校的选择上,建议还是选择建校时间长,有经验和口碑的学校,毕竟一个新学校要经历一定时间的试错,管理上的磨合,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带来的师资流失等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在北京就有家长曾经选择某些创新型学校,但是由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导致学校后期无法正常运营,在校生被迫到处找学校转学的问题。

第三可以看入口和出口。入口决定了学苗的质量,出口代表学校的加工能力。某些国际学校由于运营成本压力,基本入学没有门槛,这样就会造成在校生的离散度比较大,有的孩子容易受到周边同学的影响,向下比容易懈怠,想上比优质学苗又不多。而如果入口严格,考进去并不容易的学校,总体这样的学校出口也是不错的。

其他因素如办学理念,校长风格,离家远近,学费,食宿情况等也是可以参考的因素。

 

4.多元路线选择

近年来,本科出国对于专业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数理化生计算机经济商科专业外,也有不少孩子选择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传媒、艺术等专业。其实对于读美本的孩子来说,美国是通识教育,基本是大二大三选择专业,所以家长们不用纠结说我如果本科申请了一个小众专业,未来是不是只能学这一个专业,就业不好,未来的薪资也不理想。

实际上在美国大学转专业比我们想象的容易得多,甚至在美国这都不叫转专业,比如你在一个综合性大学的文理学院就读,这里面所有的专业你都是可以学的,所以有不少的学生会修两个专业甚至三个专业,即使你是以一个冷门专业申进入的,比如政治学或者哲学,但是未来毕业的时候也不影响你是商科+计算机双专业毕业。所以我觉得不用纠结于这个国际部的申请结果中文科专业多还是理科专业多的问题。不用拿这个作为学校选择的一个判断标准。

还有很多孩子未来想走艺术路线,艺术涵盖的领域也很多,有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网站设计等都算艺术路线,公立国际部中三十五中国际部有专门的艺术项目。私立国际学校中朝阳凯文、私立汇佳、海淀青苗、中音鼎石、BACA、斯芬克艺术高中、新府学、爱迪、大兴熙诚等都有单独的艺术项目。另外公立国际部或国际学校即使没有单独开艺术项目,校内也有丰富的艺术选课,每年也有不少学生直接从国际部或者国际学校申请国外的艺术院校。所以不用纠结非要选一个开设艺术项目的国际部/校。

 

5. 小初不同年级如何规划

初三

对于初三孩子来说,保持校内成绩,提升校内成绩,拿到好的区排名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考入目标国际部的最重要的敲门砖。其次,重视目标国际部的笔面试,不打无准备之仗,绝大多数公立国际部的笔试难度在高考左右,因为这样才能看出英语能力的差异。另外,国际部的面试需要好好准备,去年就有托福100+的孩子由于轻视面试没有考上梦校的例子。

初二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因为还有小中考要准备,两个科目目标都是满分,这样剩余的时间不多,有限的时间就用在打造硬实力托福分数上,有FCE基础的同学一年多时间可以冲刺90-100+。有PET左右基础的同学一年左右能冲刺70-80+,在初三和托福零基础的同学比也是很大的优势。

初一

对于初一同学来说,不仅可以提升校内成绩和规划托福或雅思学习,还有时间规划下自己的软性实力的打造,如竞赛,演讲,辩论,夏校,夏令营,科研,社团,深度阅读(中文阅读,英文原版阅读),电影,展览,音乐会,其他爱好活动等。

六年级

如果有PET的英语基础,可以进入托福能力体系的学习。

五年级及以下

培养孩子原版阅读的兴趣,以及小托福的准备。同时艺术和体育方面有特长或爱好。

 

以上就是《 2023年北京公立国际部校择攻略》介绍。国际教育前线,从业十年,专业的国际学校择校服务平台。全国国际学校一站式择校服务,规划目标学校入学备考方案。快速了解您所在地域国际学校排名、学费、入学条件、校园开放日,欢迎在线预约咨询或者电话:4006-196-100。 

家长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