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实验中学国际部发布时间:2023-02-26 11:32:56
北师大实验中学位于西城区,“追求发展、追求卓越”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人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学校的教育追求。应广大家长需求,我们邀请到了从实验中学国际部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长做了分享,包括实验国际部课程以及学校资源介绍、高中三年规划、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等等,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实验中学国际部。
学长基本介绍
我是来自实验中学国际部的高三学长石同学,我的托福成绩112分,阅读30,听力29,口语25,写作28。SAT1570分,托福和SAT都是首考。AP两门5分。我高一高二都拿了全额奖学金,高一是第二名,高二是第五名。活动方面,我参与了斯坦福人文夏校,芝加哥夏校,Pioneer项目,发表了个人论文,同时我还参与了北京市翱翔计划中科院研究项目,在校内担任Politeia社团社长等等。
初中-高中的学习经历
我初中是在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西城区重点学校。我的初一年级排名是25,初二上学期升到了第三,初二下学期升到了第一。一模考完之后区排32,拿到了实验中学国际部的提前签约资格,当时应该是第二批拿到的,第一批好像在一模之前就签约了。二模区排51,中考区排大概是100到150。
进了实验以后,我们有一个分班考试。因为我们这一届是三个班,其中一个是一个是实验班,两个是平行班,然后现在应该有三个班,分别是科技实验班,人文实验班和数理实验班。
分班考试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都要考,历史、地理、政治、生物选两门。分班考试是综合成绩决定了分班,数学、物理、化学的考试成绩决定了分层。
实验中学国际部带给我的感受
实验中学国际部给我的感觉是“自由开放”,感觉大家都很厉害。我在学校最大的成长是学会了自主,因为学校是一个从头到尾都很注重自主性的地方。例如每两周一次会有学生家长会,需要家长跟着,当然主要还是学生自己去听。
实际上学校最注重的是思维层面的提升,包括学校有很多活动,我们的升学指导老师也会让我们自己去独立设计一些活动。哪怕在学术层面,老师也只是起一个启发的作用。也就是说,实验中学国际部非常需要你具备自主性。无论是时间安排,还是你的思考,还是学习平衡等方面,都需要你自己去主动一些。
学校从一开学就开始让我们多读书,帮助我们锻炼思维能力。同时我们学校对于学术的指导非常强,不管你在哪个领域,老师都能给你提供比较专业的指导,比如给我们推荐书籍和课程等等,让我们对于周遭的环境、社会问题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会更全面和更成熟。当然,这些资源一方面是学生自己主动去找,另一方面也可以和老师进行一些个性化的讨论。
参与的活动
第一个是斯坦福大学人文夏校。高二的那个暑假开始,从六月到七月,一共去了两周的时间。第二个是从七月份到八月份,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我参与了UChicago Summer Online,这是一个关于政治哲学的夏校。
第三个是Pioneer Program,这个是国外的一个研究项目。一共有五次小组课,几个人分组,然后由一个教授带领的形式展开。教授会给大家讲一些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还会有五次一对一和教授讨论论文的机会。我当时的运气比较好,分到一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历史教授带领的小组,这个是随机分配的。因为我最后也申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以这个活动经历对我之后申请写文书很有帮助,给“我为什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那篇文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
第四个是CS research,在国内的一个机构和外国教授一起做科研。当时是和杜克大学的教授做研究,后续也会发表论文。
第五个是翱翔计划,这个是我们学校的资源。因为北京市教委推出了四项计划,包括翱翔计划,英才计划和后备人才计划等。主要就是让高中生去一些中科院院所,或者是一些高校的实验室做实验。去了之后会有各种流程,包括开题答辩和中期报告答辩等等。一方面这个履历本身在申请中也是比较出彩的,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你对于科研过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不管是现在做研究,还是之后在大学做研究,都会为你提供很大帮助。不过,我不太清楚四个计划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人能去,因为这些计划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申请。
第六个是社团活动,在校期间我参与了社团,还是两个社团的Leader。一个是我自己创立的关于政治的社团,另外一个就是继承了其他社团,成为了团长。
第七个是MUN practice。我记得当时参加了一个大型国际模联会议,海牙国际模联会议。这个是实验中学国际部独特的资源,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专修课。我们学校基本上有三十个学生参与这个活动,而且这个活动还是联合国主办的,有同声传译。
第八个是UNESCO青年学生论坛,这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青年学生论坛,是我们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们学校有个名额,而且整个中国只有两个人参加。
所获得的荣誉奖项
其实我初中阶段完全是跟着课内走,没有学过任何竞赛。高中阶段,活动方面,我拿到了BPhO英国物理奥赛Top God超级金奖,这个活动含金量还可以,是牛津判卷。但是这个我考了两次,高一第一次考的时候拿了铜奖,高二进化到超级金奖。关于BPhO英国物理奥赛的题型,我记得前面是小题,后面是大题。同时我还获得了物理碗金奖,物理碗最高等级是全球前100,然后我是金奖前10%。
我还参与了太空城活动,这也是实验的一个传统项目。分为初赛、国赛、亚洲赛和世界赛四轮。我当时跟着团队一起参与,拿到了国赛冠军,亚洲赛因为个人原因就没有继续打。我认为活动的含金量挺高的,主要是看谁的干活效率高,要在24小时里设计一个虚拟太空城,拿出来一份能看的方案,同时需要会运用3D建模。我们学校参与的时候,是一个12个人的团队。但是你要跟别的队合作,我们当时是跟四个其他学校的团队一起合作。
关于太空城活动,我建议大家一方面要找靠谱的队友,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合作。大家尽量在自己学校找自己班的同学组队,因为这个东西对专业技能要求没有那么高,重要的是人心要齐,所以最好找你的好哥们和好同学们一起,大家团结起来。合作大于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理念会很不一样,会有很不同的观点,但是一定要先保证大家能合作到一起,然后再讨论能力。
此外,还拿到了AMC12美国高中数学学术拓展活动Honer Roll(前5%),ICQ澳大利亚化学竞赛满分等奖项。USAD学术十项全能也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这个活动我感觉性价比不是很高,这项活动需要你付出极多的时间。
高中三年教育和教学规律
关于高中三年的课程实施,高一阶段主要是“学业基础和积极适应”,高二上学期是“学科拓展和考试规则”,高二下学期和高三上学期是“学科聚焦和考试冲刺”,高三下学期是“大学预科和专业规划”。
高一到高三阶段主要是从发展兴趣和主动探索、立足学科和多维探索、聚焦专业和深度探索、再到多维体验和助力过渡的过程。
课程学习和专业探索方面,我觉得最主要的核心主要是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如果进入实验中学国际部以后,完全没有接触过托福,而是从零开始,可以按照上述的时间表。实际上,有很多人可能一进学校托福就达到了100以上,我们那届托福100以上的学生大概一半左右。那么他们的整个考试规划和学习安排都会提前,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专业探索,或者研究学术领域更深入的东西。
高一阶段,国际部学生会学国家课程,基本和国内普高高一学生一样,同教材、同进度、同考试,但是排名不同。很多人会问高一上普高课有什么意义?至少可以在各个学科中打下一定基础,如果直接上AP课,理科生对于人文可能就真的一窍不通,理科生如果没有人文素养,没有足够深入的思考,也很难在申请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同理,如果你是文科生,完全缺乏理科思维也是不行的。国内的教育制度还是比较全面的,全面的通识教育能够提升整个人的思维,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除了国家课程,这段时间肯定还需要自己学习托福、SAT和ACT。
学校高一的时候也会提供升学指导服务,主要是教大家怎么开展活动。我们每周会有一次升学指导讲座,帮助我们熟悉申请的各个组成部分,核心就是活动的规划设计。同时我们每周五下午有一个专修课,这个专修课是五选一。据我了解,现在跟我们当年已经很不一样了,我上面提到的模联资源就是这五选一中的其中一个,但是现在这些课程都发生了变化。
我还记得高一的一个升学指导讲座,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张山西悬空寺的一张图。当时老师就说:你们观察这张图,看看这里边有什么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其实就是引导我们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活动。
例如我们从物理工程类角度提出问题:悬空寺的力学结构“半插飞梁“是如何实现的?如何经历千年不倒;悬空寺2010年入选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如何利用工程技术手段保护古代建筑;能否通过现代3维建模技术还原和建立悬空寺的立体模型?
那么就可以从“专业课程、项目研究、学术社团、调查采访和创意实践”五个维度去展开,设计出相应的活动。
专业课程:学习哈工大网络精品课程建筑力学60讲,撰写论文研究悬空寺背后的建筑力学结构。
项目研究:参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教授相关项目并设计砖石文物保护技术的实际应用课题。
学术社团:成立工程与结构研究小组,邀请北大“古建之友”成员,北大工学院教授等分享。
调查采访:赴不丹的”虎穴寺“实地考察与中国悬空寺类似的悬空结构,并撰写相关论文对比研究。
创意实践:在3D实验室使用计算机技术重建悬空寺三维模型,创立“网上悬空寺“项目。
也可以从科学工程类角度提出问题:为什么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能否对于壁画彩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进行评估;悬空寺在北魏时期建造的背景是什么? 其中蕴含了哪些中国哲学道理?
那么从这些问题出发“设计”学术活动,可以分为“专业课程、学长课堂、参观实习、课题研究、网络分享”维度。
专业课程:参加罗马国立大学的国际暑期课程,研究对比古罗马建筑和中国古建筑的文化背景区别。
学长课堂:开设《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课程,涉及宫殿、陵寝、殿堂、坛庙、佛塔、园林等主题。
参观实习:参与“帝都绘”公众号组织的走访胡同古建筑活动,为公众号文章投稿并参与美工设计。
课题研究:在哥大东亚研究教授的指导下对于壁画彩绘的历史、艺术价值进行评估,撰写论文。
网络分享: 在Tik Tok上面开设建筑背后的文化介绍专栏,介绍中文建筑背后的哲学和文化元素。
我上面列举的活动设计原型是几年前学长学姐做过的活动,现在我们的活动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
高二阶段,高二上学期托福和SAT会进入课堂,这也意味着会在课内教授这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会对学术探索进行更深入的指导。此外,还会有部分AP课程进入课堂。之前可能都是学SAT2,我们高一这一年,SAT2被取消,现在改成学习AP课程。
高二下学期的任务就是AP考试。探索聚焦+“穿线”,穿线就是穿针引线,例如在活动方面,要把自己的活动穿成一条主线,比如说我可能探索了政治科学,但实际上政治科学可能有很多个领域,包括人权、中美关系、贸易战等等。这也意味着你需要去聚焦,而不单单着眼于一个领域,而是聚焦到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让你的整个探索显得更真实。
此外,在高二下学期,延续每周一次的升学指导讲座,开始接触文书和完整案例。高二暑假主要是自由安排,不过基本每天会有一个学长学姐为我们线上分享。 看完整案例非常重要,因为申请流程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比如一批人看活动列表打个分,看完文书再打个分,看完标化打个分,最后加出来一个分。申请过程是由一个招生官从头到尾,从你的基本信息,标化分数,看到你的补充信息和你的文书等等。相当于他是在录取你这个人,而不是录取你的活动,或者录取你的文书。所以你的案例一定要体现一致性,不能文书所展现的是一个人,活动方面展示了另一个人,千万不能显得很割裂。对我来说,经常看完整案例对于你的思想、学术探索和形象设计都很重要。
推荐信也是学校的特色,我们会从高二上学期就开始进行这件事情。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会让学生先选一轮老师,理论上老师会有一个反向选择的过程,但其实等于没有,因为老师也基本不会拒绝。我们这届大概有170个左右的学生,15个老师左右,基本上一个老师带10个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很好的,对推荐信的指导很有帮助。每个人都要找三位老师,一位是升学指导老师,还有另外两位学科老师,无论你选什么专业,都要一位文科老师和一位理科老师。
这段时间也是蜕变期,因为这段时间会参与夏校,同时也是很多研究的收尾阶段。不管对于学术问题,还是说对于自身都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相当于是在为文书做助力。因为在文书写作的时候,不仅是要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还要对自己的学术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课程设置和分层
在高一阶段,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分层教学,会分为A班和R班,两个A班和一个R班。不过差异不大,因为都是在这一年学完国内课程的内容。其他课跟高考不一致,以自然班为单位授课,包括英语。课内不会学AP,可以报名学校开设专修课的AP科目,高二和高一一起上课。但是学校对于高一学生报AP有一定的限制,应该是只能报计算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力学。如果有人比较厉害,可能从初中就学了几门,加上别的压力比较小,可以跟年级主任商量,只要年级主任同意了,你就可以学其他课程。
高二阶段,AP会进入课堂,数学、物理和化学还是分层教学,分为P班、A班和R班。一共一个P班,两个A班和一个R班。P层和A层一般就是AP内容,P层会包含一些竞赛拓展。数学方面,数学P层有AP统计和AP微积分。A层就只讲微积分BC。R层内容比较基础,适合文科生。物理方面,物理P层会讲AP物理C 、物理C力学和电磁,学习电磁需要对微积分有很熟练的掌握。物理A层会讲物理力学和物理2。
化学方面,化学P层是讲AP化学和竞赛拓展,化学A层只讲AP化学,R层讲的内容会基础一些。如果真的不想学这个学科,最好选R层,因为A层会有一定的压力,P层的压力会更大。
此外,我们每天晚上会有专修课,可以自由选择。这个专修课就会是AP课。AP科目包括生物化学,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英语语言与写作和计算机。我们校内提供的AP科目很丰富,国内的考试中心只能提供有限的一批科目,例如很多文科,不提供世界历史等等。但是我们学校所有国内能考的科目都会提供,除了艺术史。
英语方面也会分层,会分为P层、A层和R层。P层是英语文学,但是它已经超脱于托福和SAT,只要托福上110就能去,我们那届高二的时候,有40个人左右在P层。
学校奖学金
奖学金分为全奖和半奖,高一奖学金分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四次考试的综合排名,前5%(6人)全奖,前15%(12人)半奖。高二奖学金为考试成绩+托福/SAT综合评定,获奖标准同高一一样。全奖为5万人民币,半奖为2.5万人民币。
学校资源
学校会提供竞赛辅导,包括专修课等等。例如BPhO英国物理奥赛、物理碗等等。数学、化学、生物也有相关辅导,只不过规模比较小。
学校有北京四大计划科研项目,我们定期两周会有一次学术研讨会,由我们年级主任组织的,由同学们进行分享,一共会有十几个主题,学生们会就其中一个主题进行探讨,讲一讲自己的学术成果等等。
我们学校还有Incubator学生讲堂和Reflector写作平台。这两个平台都是我们学生自己创立的,当然不是我们这一届,而是之前的学生。这个Incubator学生讲堂主要就是讲一些课程,但是这个学生讲堂和学生演讲会不同,它会是一个系列讲座,比如我开一个主题会,这个主题会讲好多次课,每天讲一个小时左右。Reflector写作平台,同时也是我们的一个公众号,上面会发布一些学生写的东西,不管是影评、书评还是个人感想等等。
此外,学校老师也会在群里为我们分享优质资源,但是自己一定要主动争取。
学校社团
学校的社团很丰富,这里简单列举了几个,包括人文类、科学类、公益类、体艺类等等。人文类包括美辩社,华辩社,模联社,Lumiere人文社等等;科学类包括 Mathletes Club,泛函社,F1@SDSZ等等;公益类包括天使回声社,雪豹科技公益社等等;体艺类:包括音乐剧社,CREAM说唱社,跑酷社,乒兵球社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各个专业领域社团及自创社团...
学校日常生活特点
学校的管理比较宽松,平常是走班制,社区感比较强,我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会更强一些。学校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基本从高二开始就会进行一对一的各种沟通,甚至高一就可以进行,只要你多去找老师就可以。学校的食堂在本部,大概需要走五分钟。有时候我们会去小卖部买一点,或者去附近的大悦城吃饭,比较自由。
高中三年规划
高一阶段,高一上学期托福出分,广泛进行了探索,参与了许多竞赛。高一下学期,学习SAT,考了两门AP,逐步确定学术领域,读了很多专业著作。
高二阶段,高二上学期SAT冲刺出分,学术领域有更深入的探索,思考自己想研究的东西,开始形成成果。关于SAT的学习,我刚开始学SAT的时候也很难,后来高二的时候,英语能力提上来了,逐渐就能看懂了。我个人不太喜欢所谓做题技巧,因为我觉得做题技巧是有局限性的,最重要的还是英语能力的提升,英语能力提升了以后,可以把整篇文章都读懂,之后什么题都能做。
高二下学期开始学术成果冲刺(论文,夏校,学术实践等等),逐步准备申请文书。高三阶段,高三上学期开始进入申请季冲刺阶段。
高中三年,我想为大家总结几点经验:首先在规划的时候,需要确定一段时间的主线任务,明确自己某段时间最想干的事是什么。例如我们刚到国际部,可能会感觉有非常非常多的事。但是你要明白你这一瞬间最想干的事,最想达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最紧迫的是什么。要有一个核心,然后稳步推进。我认为这个是很重要的,不能太漫无目标。
其次,在确定申请专业方面,我认为在高一升入高二的时候确定申请专业比较好。因为这个阶段你会开始准备申请夏校,而夏校最好要跟自己未来想申请的专业相关。
此外还要有持续的阅读与思考,思维深度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在申请中最难的就是文书。你要把你的人生总结为几百个字,其实是很难的。不管是对于世界还是对于自我,都需要拥有更深的思维深度。平常要多与外界交流,避免闭门造车。可以和父母、同学或者是老师分享想法。因为把想法表达出来,实际上也是一种梳理的过程,对自己会很有帮助。
另外,最好能在专业领域内有主线,围绕主线开展活动。同时要更聚焦,这也你对某一方面的学术兴趣探索,会让人感觉更有说服力。因为很多大学都会问学生“你为什么要学你想学的专业。”,这个题如果你说得不好,肯定录不了。但是也不要被未来专业过于局限,虽然要围绕主线,但也不要太过,比如某个学生喜欢历史,但是十个活动全是关于历史的,这样反而有点假了。在其他领域广泛探索,也会成为一个闪光点。
并且还需要平衡学术研究与学术实践。大家可能觉得学术研究高端一些,甚至写十几篇论文的人都有。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学术实践,学术实践也很重要,因为学术实践能体现你对于社群和学校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指的是你可以把你的学术知识和你的实践结合产生的影响。
最后,建议大家寻找一种让自己每天过得舒服,又很开心的方式和节奏,不要让自己太累。
初中-高中的建议
我个人认为,校内成绩很重要,尤其是会在一模阶段直接决定能否录取。除了一模,中考也会招收部分学生。
除了校内成绩,最好对感兴趣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什么需要有初步的认识呢?因为实验国际部没有笔试,所以需要学生提交简历,写简历上面的文书。这个文书题目与大学生申请文书题目高度相似,比我那个时候复杂多了。文书和托福差不多,重要但不完全重要,如果你的校内成绩非常好,是可以概括这些的。如果成绩相对来说没那么突出,比如距离分数线差几分的孩子,文书写得好也是有用的,包括我身边有五六个学生案例都是通过文书进来的。另外,今年计划恢复学长学姐面试(目前还不确定),但是我们其实挺期待学长学姐面试,如果之后真的是学长学姐面试的形式,建议大家面的时候不要太紧张。
到了高一以后,会需要一段适应期。第一,我建议大家多主动社交,可能真的进了实验国际部以后,部分学生会觉得大家都很厉害,不太敢主动接触,但是实际上大家都是很好的人。而且同学和同伴也可能会在学术探索方面为你提供一些帮助,例如我们会经常一起聊一些社会问题和一些哲学问题。
第二,抛除过多杂念,做好眼前事。很多人到了高一会非常焦虑,但是没必要。我们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家每天小事都做好了,结果也就不会差。
第三,时间规划很重要,不要为自己一次性安排过多的事。我记得我高一上期末的时候,不仅准备USAD十项全能活动,太空城、海牙国际模拟联合会议还要准备托福考试,结果我那段时间天天熬夜。很多人可能有这种心理,高一可能不太知道做什么,就什么都去参与,结果容易过犹不及,最好不要给自己压力太大。
第四,注重英语能力的提升。如果英语能力上来了,标化分数一定会上来。但是标化分数上来,不一定是英语能力上来了,因为可能是通过刷题。因为上大学是在外国读,所以英语能力是很重要的。建议大家多读书,英语能力会慢慢提升。比如我高一的时候,SAT很费劲。到了高二的时候,突然感觉差不多都能看懂,我认为这是英语能力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
第五,进行深度思考的一种尝试。例如大家可以在备忘录记一记碎片化的想法,这种想法说不定以后就有用。
以上就是《“藤校收割机”北京实验中学国际部为什么这么厉害?》介绍。国际教育前线,从业十年,专业的国际学校择校服务平台。全国国际学校一站式择校服务,规划目标学校入学备考方案。快速了解您所在地域国际学校排名、学费、入学条件、校园开放日,欢迎在线预约咨询或者电话:4006-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