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schooledu发布时间:2022-11-08 09:17:01
近日,广州某小区业主因小区对口配套的公办学校摘掉名校帽子更名而纷纷维权,业主们举着写有“华附变村小”、“还我华附名校”、“华附名校虚假宣传”的条幅表示不满。为何广州公办学校也会更名?原来,这所公办学校与一所“公参民”的民办学校合作办学,双方都带上了“华师附中”的帽子,“公参民”的民办学校更名后,这所公办学校也不得不更名摘帽。
无独有偶,广东茂名市另一所华附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近日也变更名称,由“华附”变成了“华赋”,通过谐音词,与华南师范大学“藕断丝连”。
广东省小学、初中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所占比重均高于20%,在清理“公参民”学校上,必然需要下些功夫。省会广州“公参民”民校究竟如何?哪些转公,哪些继续民校?
01
“华师附中”摘牌,业主维权
10月27日,番禺区教育局发文回复关于珠江铂世湾业主反映学校合作办学的事情,在答复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所“公参民”的民办学校脱钩是如何影响另一所公办学校的。
从答复中,我们可以知道:
1、珠江铂世湾小区对口配套的华师附中番禺小学铂世湾学校是一所去年开办的公办小学,引进原“华师附中番禺小学(民办小学)”合作办学。
用业主的话,华师附中番禺小学是华附系儿子级的话,铂世湾小学就是孙子级了,隔了两重。
2、结果引入的民办小学华师附中番禺小学(民办小学)因为政策与“华师附中”脱钩了,不能继续使用“华师附中”的品牌办学,需要更名。所以,华师附中番禺小学铂世湾学校也不能再使用“华师附中番禺小学”的前缀,需要变更校名。
简单来说,就是A是一所公办名校,B是一所公办名校参与办学的“公参民”民校,C引入了B合作办学,现在根据政策要求,“公参民”学校B需要脱钩、更名,所以C也不能再使用名校的名字,同步更名。因此,这就是一起因“公参民”学校更名而引发的另一所公办小学所在小区的业主维权。
毕竟,如果不是因为大肆宣扬引进名校“华师附中”而人气大涨,离地铁远、生活配套也是少得可怜的珠江铂世湾小区大概不会成为业主们的优先选择,但在“华师附中”名校学位的吸引,这些缺点对业主而言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今,开办仅一年,冲着“名校学位”而买房的“名校”没了,珠江铂世湾小区的业主深感被骗,拉起横幅要求“珠江铂世湾还我华附名校”。
02
“华附”变“华赋”,“藕断丝连”
目前,维权事件涉及的“公参民”学校华师附中番禺小学已经与“华师附中”完全脱钩,更名“广州市番禺区南方学院番禺附属小学”,继续民办,“华师附中”派驻该校的校长也于3月回到“华师附中”。另一所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海珠双语学校也完成了脱钩,更名为“广州市海珠区华海双语学校”。
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旗下的学校完全更名不同,“华南师范大学”旗下的学校在脱钩、更名后仍通过谐音的方式仍保留了“华附”。
10月,茂名市电白区教育局发布的一则《关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电白学校变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名称的公告》的文件显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电白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校名变更为:茂名市电白华赋学校;高中阶段校名保留“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电白学校”。
此外,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茂名滨海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名称已更名为“茂名市滨海华赋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名称保持不变。
“华附”变“华赋”,更名了,但似乎又还有点关系。
茂名市电白华赋学校校长戴志强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改名对学校来说,主要是办学主体的合作方式发生改变,学校师资队伍、管理团队运作方式保持不变。目前成为‘华附联盟’教育集团成员学校成员,集团学校成员有民办学校也有公办,成员学校之间可进行资源共享、校际交流等。这符合办学相关政策,目前各种手续正在办理中。”
因此,更名后,茂名市电白华赋学校作为民办学校,仍为“华附联盟”教育集团成员学校。
今年1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华附联盟”教育集团成立大会于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召开。在会上,理事长王恩科表示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合作方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公参民”问题,坚定不移走“优质均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03
广州“公参民”学校整改情况如何?
“公参民”学校的大规模清理始于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明确:
1、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2、符合“六独立”的学校可以继续举办民办,但对使用公办校名和校名简称进行清理后退出;
3、对于不符合“六独立”要求的民办学校,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视情转为公办或终止办学。
4、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或转为公办学校,或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学位,继续办学。
5、名校办民校(公参民)的治理,力争用2年时间,理顺机制体制,实现平稳过度。
要么转公;要么完全切割,继续民办;要么停办,限期2年,对于“公参民”学校,只有这三种路径。
如今,“公参民”学校清理已有一年多,广东的省会广州情况如何?
在广州,有的“公参民”学校选择直接转公;有的“公参民”学校选择与公办学校“脱钩”,继续民办。
1、大批民办学校转为公办
这些转公的民校中,有的并入公办学校,如二中应元学校并入二中初中部,2022年起不再以二中应元学校名义招收新生。
有的转公的同时更换了校名,如“一中外国语”更名为“广州市荔湾区姜中宏中学”;有的转公后仍保持原有的校名如海珠区的六中珠江、南武实验、中大附中三所学校。
2、花式更名继续民办
选择与公办名校脱钩,继续民办的学校也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选择如“华附”变“华赋”一般,在校名上通过谐音、缩写等多种方式留下印记。
省实系的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更名“广州天省实验学校”,“省实”、“天河”,变“天省”。
广雅系的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白云广雅)校名变更为“广州市白云区广州云雅实验学校”,保留简称“云雅”。
执信系的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名字变更为“广州市星执学校”,“执信”变“星执”。
广雅和执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完成“公参民”脱钩,与民办的“合作学校”不再有人、财、事权等方面关系,只有“教学指导”交流。
目前,广州大部分“公参民”学校或转公,或脱钩,已经完成治理。
04
“公参民”学校为何走向落幕?
从华师附中番禺小学铂世湾学校去“华师附中”、更名引发的维权事件,和广州选择脱钩、继续民办的学校带印记式的更名,可见部分家长对于“名校办民校”是买单的,学校也是喜闻乐见的,这样的模式为什么遭到清理?
“公参民”学校的办学模式兴起于21世纪,从兴起到落幕时间并不算长,但却极受追捧。
起初,开办这类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公参民”的模式既缓解了各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又满足了家长们想要上好学校的需求。一时间,学生有学上,学校有钱收,政府也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各方都皆大欢喜。
但不少名校背景的此类学校以优势教育资源吸引学生,通过民办校择校成为升学热门选择,一些公办校也将民办校作为跨区掐尖选材的重要途径,客观上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封闭和有偿使用,损害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负担,也加剧了教育焦虑,影响了教育生态。
且随着“公参民”的发展,房地产在其中嗅到了机遇,“公参民”的模式也逐渐转变成为“政府+房地产+名校”的模式,政府出政策,名校出牌子,地产商建学校,以教育的名义,卖房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程方平认为,与房地产相勾连的办学模式,反映出教育产业化存在问题,“这其实就是转嫁,政府不愿意花钱,最后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05
结语
“公参民”学校应需而生,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它满足了家长优质教育的需求,缓解了财政压力,它的存在具有一定时期的合理性。但随着发展,部分“公参民”学校的变质,和它所诱发的教育公平、教育生态等问题也意味着它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为何广州民办校更名引公办校业主打横幅维权?广州“公参民”民校究竟怎么样了?》介绍。国际教育前线,从业十年,专业的国际学校择校服务平台。全国国际学校一站式择校服务,规划目标学校入学备考方案。快速了解您所在地域国际学校排名、学费、入学条件、校园开放日,欢迎在线预约咨询或者电话:4006-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