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信息、择校、咨询服务平台 - 国际教育前线 全国
首页 > 申请指南 > 北京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体验?

北京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体验?

来源:海淀小升初资讯发布时间:2022-09-02 15:37:08

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存在?

近日一则名为“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存在?”的问答在知乎引发热议,本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评论和说法,以方便更多家长全方位的了解这所学校。

北京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体验?

知乎 窃取月亮

作为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体验?与其说是光荣史,不如说是血泪史。

作为一个小学奥数成绩不怎么样的人,我幸运地考上了附中初中本部。第一次年排22,让我看到自身的潜力,也是痛苦的开始。

自那之后的初中三年,我考过两次年级第一,年级第二、第五、第七、第九都拿过,你问我为什么记得清楚?这就是我考年级前十的奥秘。

我从小被人说踏实、懂事、努力,我按照社会期望使自己最大化地满足“好学生”的社会身份。我强迫自己在听讲、作业、考试上每一项都做得完美,没上完一节课,度过一个小时都给自己打分,以极高地频率进行自我评判,甚至体育、组织活动等方面都不让自己落了下风。我以一种近乎变态的细致从习题中找问题,看中每一次小测、统练,在大考前至少啃一遍课本。过分地懂事、努力、追求完美塑造了我优异的成绩,也正是这种拼命三娘的态度为初二往后的两三年埋下伏笔。

初三那年疫情来到,还没学会“慎独”的我被很放心我的父母散养在家。很可惜我辜负了他们和老师们的期待,在懈怠和身体心理的压力下,我最终没能恢复到学习的最高水平,擦着边进入附中高中。

我固守的极致成为一道深邃的沟壑,空洞地映出敏感的本性。

选拔后,大佬密度更上一个台阶。由于我在物理方面实在没有悟性,早早因为3+3的模式放弃了这门课,所以我的高一成绩仅是在150-300左右。

高二选科后重新分班,我第一次大考来到了惊人的80。欣喜之余,我感到高考的脚步渐渐地迫近了,排名几乎是悬在我的头顶,每一次补交的作业、每一节犯困的课堂都是那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上新生的锈蚀。之前的十六年,我过得不算顺风顺水,但也算稳步高升,没有人告诉我失败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而在我眼前那失败的幽灵飘忽着近了,它亲吻我的脸颊,感染我心悸、手抖的疫病。我看它,走廊、教室无处不在。我最爱的附中啊,它周身金色的光芒在我眼里消失。文风偏了咳咳,总之我开启了half gap year,以退为进的日子悠闲自在,让我有足够的心力将过去反刍。

人大附中是个良性竞争的环境,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人痴恋也使人迷惘。假如将附中的故事写作评书的话本,我敢说拿了数学奥赛金牌又去打计算机竞赛的故事绝对是大轴戏(这些人是不能放在年纪前几的范畴里讨论的),从高中到初中多次跻身年纪前十的学神本子也能压个轴,但更多的是运气加持努力为本偶尔去前十亮相一面的学霸故事,像我这样的或许就是最不叫座的那一流啦。

你要说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仍然会选择走我过去的路。最不叫座的故事却是血淋淋的人生。没有极致的高光,没有抱臂吟哦的夜晚,没有泪光里的踟蹰,没有痛定思痛的半年,我只会是那个外表精致可人内心机械式走时的娃娃,站在橱窗里,高举着一块“好学生”的小旗子。

 

知乎 不加糖会更甜

讲一个同学吧,她是人大附中15届的学生,在人大附中名列前茅确切的说是12级,并不能说15届,因为她高二结束的时候就离开了人大附中,来到了河北的一所高中,也是我的母校,这个同学简称为H吧。

升高三的那个暑假,H作为插班生来到了我们学校,她操着一口北京腔,和我们这种宇宙牌香烟的口音格格不入。她从小在北京长大,以优异成绩考入人大附中,但是因为她的户口在河北,她父母虽然在北京打工多年,依然没有能力为她谋得一张北京户口(同班一位同学家里有矿在同时期拿到了北京户口并转学去北京…)

她在人大附中的成绩据说是直接可以保送清华北大的,可是…这是河北,高考工厂诞生的地方15年的北京卷和河北的全国1卷比起来,就像中考和高考难度系数的差距,高一结束我们就直接做北京高考数学和理综卷子了,那个难度比高一期末考试还要容易的多高三的时候,在天利38套里我们的老师从来不会让我们做北京卷,因为会让我们心里不平衡我们班同时期转学去北京的同学,在班里长期倒数第二,肯定上不了一本,转学去北京后考上了武汉大学降维打击容易,升维打击可太难了。

H和我们这两年学习的内容差了7本教科书,也就是说她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补上差了大概半年的课、适应河北的试卷和河北这种惨无人道的作息我们当时真的很替她惋惜,北京户口和河北户口这个落差是清华北大和二本之间的距离但是她没有自暴自弃,不会就去问就去学,自己看书、问同学、问老师等等,老师也乐于在自习课上多给她补一下之前的课程,比我们朝5晚11更认真刻苦,压缩睡眠几乎压缩到了极限有一次班会,问每个人的梦想,她的回答是就想高考完回家,或者大家高考完能一起去个公园就很好了,一边说一边掉眼泪,那是第一次看她崩溃,也是唯一的一次就这样她一点一滴补上了之前的课程,名字从成绩单上一点点上升到了高考,她虽然不是数一数二,也是年级前50了她梦想去清华,在她的桌子上一直立着一个牌子“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当时手机是高压线,未曾查过这句话的来历。6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这句我跟着也看了一年的话原来是清华的校歌歌词。最后她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虽然没有考上心心念念的清华,但是考的已经比绝大多数人好了。

有点跑题…说实话,在认识她之前,我真的觉得北京的尖子生都是徒有虚名,一来我们对北京卷可以降维打击,二来北京985/211一堆,河北唯一一个还在天津,名校录取比例差别太大。但是,认识她以后我才发现决定高度的不完全在于一本户口,还有人的学习能力、毅力、智商、性格甚至天赋。如果人大附中的好学生都是她这样。我想人大附中的前十大概真的是神一样的存在吧。

北京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体验?

知乎 旭-ASAHI

本部,19届,现在top2某疯人院。初中一直在玩成绩没法看。

高一到高二上时也只是在前50左右徘徊,前十想都没想过。高二下开始好好学习,在高考前进了三次前十,最好的一次差第一半分,还有一次理综没写完第十一(怨念)。虽然因为过于马虎达不到稳定前十,但是运气好点还是能够一够的。我觉得自己勉强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就稍微写写自己的一点看法吧。

和题主可能的设想不一样,我并不是所谓被仰望的什么“存在”。恰恰相反,几乎整个高中三年,我都在被身边的同学们吊打和碾压,乃至差点到了抑郁的边界。从来都是我在仰望别人,看着那些遥不可及的存在,不禁自惭形秽,感叹自己的渺小。

我听说,考上清北的各地状元学霸们,都会面对从天之骄子落到泯然众人的心理落差。但是我在众神云集的疯人院中,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心理落差。我想,也许是因为我整个中学时代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吧。

这里有竞赛国际金牌,世界第一的;有拿藤校offer奖学金拿到手软的;有进了化竞集训队,又保送清华数学英才班的;有精通编程,高三收到Google offer的;有自己谱曲,开音乐会的;有自己拍电影的……金牌国集并不罕见,省队降分多如牛毛。到了高三,有的班最初四十多人的编制,因为大部分同学都保送/出国了,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人左右需要参加高考,而这些人又几乎都手握top2的各种自招降分,去清北不过是时间问题。

和他们相比,我又算什么呢?不过是更能适应简单而枯燥的重复性训练,更能揣摩出题人的所谓意图,更能记住模板化的“套路”和“方法”而已。说实话,高中理科的知识量放在大学里面,不过沧海一粟;难度放到竞赛里,不过放松练习。真正值得敬仰的存在,目光绝不仅仅放在高考的内卷化竞争上,而是投向更加广阔的未来。如果他们把和我一样的精力投入到高考中,一定是非我能望其项背的。

顺便说一句,那位世界第一的大神,在保送北大之前是年级前十的常客。最后点个题: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存在?我的回答是:他们追求各异,他们爱好不同,他们中有智商超群的巨佬,也有我这样默默无闻的凡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不会将所谓“年级前十”的头衔,当成值得夸耀的谈资。恰恰相反,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向着各自的梦想和远方,不断前行。

最近忙着写电动力学的笔记,偶然看到两年前随便写的回答突然获得了大家这么多关注,大概补充几点吧:关于第七段内容似乎引起了一些讨论。首先这些话都是当时我在想“我的同学里有哪些大神”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几个19级的同学,质疑真实性的话大可不必;其次,对于认为他们不过如此的人,我只能说在高中生的标准下他们确实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会接着延续他们的优秀。用评价人一生的视角来吹毛求疵实在没什么意思;最后,这一段本来也不是重点,更加系统和完备的描述可以去看看其他人大附中话题下的回答。本回答的重点在于描述我自己位于这样的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子的,我本人如何存在才是我对这个题目的回答。此外我承认在回答中对自己的评价有稍稍偏低的倾向(比如说初中没法看的成绩其实也还行)。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回答中“从天之骄子到泯然众人”的落差在中学时就提前发生了,因此塑造了我的这种心态。其实名校学生里面,有这种倾向的人并不在少数,不管是心理学上的冒充者综合症,还是竞赛圈中卖弱膜人的亚文化,深层原因很可能都与他们所处的这种人外有人的环境有关。这是对他们的诅咒,也是对他们的试炼:在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后,还能继续追逐心中的热爱,是每个优秀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原回答本身我还是放在这里不进行改动,权当是对我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和告别。

 

知乎 苏蘅儿

居然让我刷到了这个!不得让高中之后再无成绩的我来秀一下啊!历史最好成绩人大附第5,海淀区第4。(就当时校内排名分数精确到0.5,但区排名是四舍五入的,所以比我高0.5分的同桌小姐姐到了全区就被强行和我并列了,但这不重要。

是什么样的存在嘛,就,其实年级前十名流动性蛮大的,基本上常年保持前50名的人,都偶尔能轮着进一进前10。然后就会在临高考的时候被副校长兼班主任叫去私下谈话,大意就是:你要努力哦,你也是潜在的状元苗子之一哦!我:哦(有点心动,但又没完全动)。甚至高考差点就没考上北大(不是)。

就怎么说呢,很多时候排名就是个概率问题吧。同理,常年保持前10名的人(比如我闺蜜),考年级第一的概率就大幅增加…六年来,她考年级第一的次数比我进年级前十的次数还多。稳到令人服气。平时学习生活中其实跟我们也没有太大的不同,也不会感受到降维打击,但人家就是稳,不可逾越。

还有一些竞赛和出国大佬,在竞赛国奖、sat高分和offer大满贯的同时还时常能顺便考个年级前10,他们就比普通的高考党年级前10更高出了一个段位。比如我这个闺蜜,她本科就出国了。我们班还有一个刚从物理集训队回来没几天就赶上期末考的,哦豁,年级第四!

我们下一届的胥晓宇(胥神)就更不用说了,imo和ipho搞到飞起,直接拿到普林的offer,还经常蝉联年级第一。所以总结一下,其实年级前10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10和100之间都大…

如果是考进过前10,其实就还好吧,大概是个放全国各地随便一个学校都可以稳上清北这样子?(我同班有个同学平时大概年级50+,高三回了杭州,算是蛮顺利就考上了北大,年级前10可能更稳一点。)如果是次次前10,那就很厉害了,真·状元水准,高考就算不是状元也肯定在喜报上有一席之地。

如果是年级前10+竞赛奖项or留学成就,那就,就,就相当于一个人顶俩年级前10(雾),相当于不仅能上天还会入地,不仅是米其林三星大厨还是挖掘机专业车手,不仅是……

 

知乎 刘扑通

我是一个人大附中的学渣,不过有几个经常得前十的朋友。对于他们,我的感受就是:博学多才,视野开阔。党同学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年级前十的有力竞争者。对于他,这么说吧,我自己学到的东西越多,我越觉得他很厉害。初中的时候我们同班,那个时候知道了他托福116分——这个分数我高三才终于达到;高中的时候他经常分享一些艺术史的知识,直到我大学上了艺术史的专业课,才发现当时他对这些作品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虽然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我回国和他交流专业课上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也感到畅快淋漓;练了一个月游泳约他一起,发现他游泳竟然还比我快——我觉得他还有很多亮点没有被我发现,或者是,等待着我达到他的境界,去发现。前几个月回国聚会,我发现我是几个人里头发最多的——不过我头发本来就多,想必我也不会脱发。祝党同学早日脱单,不要秃头。

 

知乎 Albert Sun

我也曾看过“在人大附中当学渣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那里有更多的回答,更多的关注者,更多的赞同,更多的讨论。为什么?在人大附中,我看到的每个人都有闪耀的地方:经常讨论问题的哥们早已超前学了大学数学,攀登数学高峰;同班同学在国际大会上发表讲话;有学生会的会长、有用Minecraft搭出整座学校的、有音乐社团的社长、有精通Vocaloid的编曲大神、有钢琴十级,也有在歌舞嘉年华上大放异彩的stars;有人的幽默让我捧腹大笑,有人的思考让我自愧不如,也有couple狗粮撒个不停……身边都是这样优秀的人。

在赞叹别人的厉害之处时,我也会在他们中间感到自卑,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愿degrade自己为学渣——这不仅仅关乎到学习。如果我得了年级前十,我依然会羡慕那些吃鸡打得溜、作文思想深、还能被top2学府早一年录取的大佬。“年级前十”只不过是在RDFZ被贴上的一个tag,能让大家在一起膜来膜去的时候,有据可循,因为在RDFZ,“别人比我厉害”已经称为一种常态。我想,把自己看成“□”渣,或许并不为过?

我所在的早培班,并不是一个唯成绩论的地方。我在高中选择了物理竞赛,并不是因为物理分数有多高——事实上,中考中我还错了一道选择——而是初中时选修了生活中的物理。还记得当时马老师给我们放加来道雄讲科学,带我们研究声音的海市蜃楼……这是在黄庄的七年来,我有最大获得感的事情:找到了自己(至少是暂时)喜欢的方向。不在于考了多少名,不在于刷了多少题。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习惯了内卷竞争,把书面成绩当成学生的价值。在影片《时光慢递》里,有这样一句:“他们说最看重的还是学习,学习不好你其它做得再好也没用的。”虽然我身在校园,在互动视频中的选择似乎完全相反:我“使”男主休学一年,游历世界,成为了一名艺术家,完全颠覆了前面的看法。这样的生活,不也是令人羡慕的吗?

小学的时候,自认自己学的不错,受到小学老师次次考试排名的熏陶,到了初中我还是觉得班级排名就是“学霸”的象征。那时我还问语文老师为什么不讲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为什么要带着我们读各种没有听说过的书,这会不会影响考试等等。那时我得了很多次班级第一,并曾经因此沾沾自喜。从初三开学,进入了中考备战时期,我反而产生了怀疑:如果我知道我可以升上高中,我为何一定要争取所谓的前几名呢?从高中回望,这一年的时间可以让我多看一点物理书,多学几首歌,多读几本经典——是我自己把它浪费了。从高中开始,虽然有了年级统一排名,我却觉得把时间花在学物理上,比起争取年级第一(前十)更令我开心。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就是通过改变时间分配,让我的满意程度更高了。

不同的价值判断,换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可能,是班级委员,是科研新人,是歌嘉选手,是年级前十,是国际嘉宾,是“普通”学生,是每一个在不断追求的RDFZer。“年级前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在人大附中,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存在,也会有爱好,也会有自卑,也会有得意,也会有失意。

北京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体验?

知乎 纯熙

一个特殊角度:文科前十。高二正式分了文理之后,大考出前十的次数屈指可数,尤其是高三,出前十人生低谷。前十算得了什么,出了第五就该反思状态了。不过毕竟,前十大概是清北线,出去了我可就永别小园子了(笑)。

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吧?普通人青春期叛逆的那些关键词我一个也没落下。其实,成绩排名又能说明什么呢。人与人的差距一直在那里。可能,偶尔某科考差了跟朋友倾诉被朋友笑骂“我有你这分就烧高香了”;可能,某科突破平台期之后在众人眼里“不过如此”。

理科那边人口基数大、培养体系成熟,自然人才(过人的天赋+过人的努力)辈出。文科这边终究不过是几个人的游戏,非你即他,于是任何一点变动都很重要。后来的后来也不会有人记得什么前十,只是曾经手握荣光的人肩上有一种不能抹去的荣誉感,追求高分、打磨自己成为习惯;其他人也就在其他的路径上各自发光,奔向那些不再有标准答案的目的地。

 

知乎 匿名

羞耻的匿了x,来自在人大附中初中高中都考过前十(前五的菜鸡的强答初一年排基本100+,初二第一次期中莫名其妙就考了前十,初三摸底莫名其妙考了前五自从发现自己能考好并且受到更多人的喜欢被更多人关注之后会很开心,想要继续拥有这种愉悦的心情于是初三就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但初中我属于睡觉特别早的那类人,晚上十点就觉得很晚了的那种,以及那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和烘焙,属于每周必备娱乐项目。

高中一开始对自己的预期是50-100,(初中的区排名再加上因为社团活动和比赛耽误的课内部分)高一期中果然考了50-100于是认识到附中的崽果然好优秀好厉害,觉得这个名次也算对得起自己了,高一期末前两周,(元旦假期)去参加了个商赛,于是对期末没有任何期待了,但是出乎意料的考了前十,(前五突然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燃起了想要上北大的斗志(其实是因为喜欢被保送了北大的小哥哥。

后来,北大的梦想被不想花一年时间复习高考(其实是因为写不完作业+迟到被罚站赶回家)的现实打破了,所以最后决定出国了x,目前在英国top2读数学&计算机总结一下:其他考前十的同学都是靠实力我是靠运气祝学弟学妹拥有我一样的好运气。

 

以上就是《北京人大附中的年级前十是什么样的体验?》介绍。国际教育前线,从业十年,专业的国际学校择校服务平台。全国国际学校一站式择校服务,规划目标学校入学备考方案。快速了解您所在地域国际学校排名、学费、入学条件、校园开放日,欢迎在线预约咨询或者电话:4006-196-100

家长有问必答